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

网友提问: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

优质回答:

其实很多词汇在古代是两个意思,到了现代我们就已经混为一谈,不再区分了。例如古代的相国和丞相,相国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而丞相则是更偏向于“辅佐”,很明显前者的权利大于后者,而如今我们便不做区分了。

当然,县令和知县在古代也是有所区别的。

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慢慢的由分封制转变到封建制度,由原来的分封诸侯到派遣地方官员治理地方。“县令”一词也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并且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后发扬光大。

在秦汉时期,中国分为三级统治制度,即中央——郡——县层层管理。一般人口超过一万的大县长官称为“县令”,人口不足一万的小县称为“县长”,此时的县令还属于地方官的范畴,太守可以直接认命,不需要经过中央同意。

而“知县”一词出现在宋代,赵匡胤建立北宋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地方官员权力过大,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选派中央官员知任地方,称“知县事”,也就是代理管辖一县事务的意思,官员由中央直派,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地方的权力,使得权力更加集中到中央。

后世的明清两朝基本沿用了这一做法,“知府”、“知州”也是此意。从宋代开始,中央对地方拥有了绝对的掌控能力,地方再也没有实力与中央叫板,也使得中国封建王朝的集权进一步加大,从侧面来说,也是维护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其他网友观点

县令、知县同是县的行政长官

战国时每县设令、长。

秦灭六国后,沿袭旧制,凡县民在万户以上者设令(县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长),均由朝廷任命,为一县的行政长官。

汉武帝时改列侯所食县的令、长为相。

王莾改制时,县令、长改称县宰。

宋代县令名存实亡,多由京朝官知县事执行其职务,称知县事。

元称县尹。

明、清称知县。

其他网友观点

“县”,很多人都知道最早在秦朝的时候就出现了“县”这个字,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把那些小乡合并为县,但是事实上,县这个字最早出现的时期并不是秦朝,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就已经有县这个单位了,只是后来“县”这个单位被秦始皇大力推广。

“县令”和“知县”都是一县之长的称呼,那么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首先,“县令”和“知县”的起源不同。

县令:《晋令》载:县千户以上,州郡治五百以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战国时三晋(魏、赵、韩)和秦称县的行政长官为“县令”或者“县长”,人口达万户以上的县的长官称县令,人口不足万户的县的长官称县长。

知县:“知县”这个官职设立于春秋时期;到了唐朝,偶尔会出现县令空置,由县里的其他正式官员代理的情况,而这些代理县令被称为佐官,也称作“知县事”(“知县”的起源);到了宋朝,赵匡胤“以史为鉴”,一方面重文轻武,一方面想方设法削弱地方实力,索性朝廷不再任命正式地方官,地方官职权由中央派遣,而由朝廷派遣到地方管理一县行政的官员代理称“县知事”,到了明清两代的时候,知县,就成为一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为什么上面没有提到元朝呢?原来元朝不是汉人王朝,没有采用汉制,一县之长既不是称为“县令”,也不是称为“知县”,而是称为“县尹”。

其次,县令,是属于在地方上任的一些官职;而知县,是朝廷上级派来管理这些县令的,如果当地有驻兵的话,知县就要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

然后,“县令”和“知县”的职责也不同

县令:作为一县之长,当然是要管理自己区域里面大大小小的事物。他们的职责主要就是自命僚属,选拔推荐人才,发布政令,赏罚、司法与监察,专之权,将兵之权,掌地方财政。

知县:管理当地的县令,如果当地有驻兵,还要帮忙监管军事。

最后,“县令”和“知县”的地位也大有不同

县令大多属于“正五品”官员,可以说是官职最低的一个职位,但也是历朝历代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职位,知县则是“正七品”官员。

虽然说“县令”和“知县”在字面意思上,就只有一个字的不同,但实际上这代表着的不仅仅是朝代变迁,还有统治者对权力掌控的欲望,在中央集权方面步步变强,由秦汉时期的县令县长管理当地事务,再到后来宋朝赵匡胤为了避免地方割据现象的再次出现,巩固实权,直接由中央派遣官员到地方管理,最后废除了前朝设立的刺史、太守、县令等职位,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知州”、“知府”、“知县”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麦克阿瑟头上的帽子,为啥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下一篇: 古代英勇就义,慷慨赴死的诗,哪一首最著名?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