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刘邦的八个儿子,为什么有的是一字王,有的是二字王?

网友提问:

刘邦的八个儿子,为什么有的是一字王,有的是二字王?

优质回答:

文|小河对岸

在很多人的通常概念中,一字王是亲王(王号只有一个字,如秦王、晋王等等),而两字王则是次一级的郡王(如汾阳王、临淮王等等)。而有些评书演义中还有所谓“一字并肩王”,是最高级别的王,比如,罗成、薛仁贵等在隋唐系列的评书演义中,都被封为“一字并肩王”。从字义上讲,“一字并肩王”就是能与皇帝比肩的王。而历史上真正能称得上是“一字并肩王”的,也只有太平天国时期的东王杨秀清。

通常说来,与皇帝同等亲缘关系的宗室,都会被封为同级别的王。比如,朱元璋有26位皇子,除了太子朱标及夭折的两位皇子,其余的皇子们都被封为了藩王(亲王,且王号也都只有一字)。朱元璋另有一位侄孙朱守谦(朱文正之子)被封为两字的靖江王(靖江王是明朝唯一的旁系藩王,其待遇略低于亲王,要高于郡王,情况较为特殊,基本上与亲王平级)。

唯一可能的不同之处,就是哪位皇子很受皇帝宠爱,其受到的赏赐待遇会比较高,比如明朝万历时期的福王朱常洵。但在皇子的级别上,朱常洵并不高于其余皇子(嫡子的待遇,通常也会略高于庶子)。

而刘邦有八个儿子,分别是庶长子刘肥(封为齐王)、嫡子刘盈(汉惠帝)、三子刘如意(封为赵王)、四子刘恒(封为代王,即帝位为汉文帝)、五子刘恢(初封梁王、后改封为赵王)、六子刘友(初封淮阳王、后改封为赵王)、七子刘长(封为淮南王)、八子刘建(封为燕王)。

除了刘盈之外,刘邦的其他儿子都是庶出,那为何这其余的七位皇子,有的是一字王,有的却是两字王呢?

刘邦的儿子,虽有的是一字王,有的是二字王,但却是平级的。秦汉时期,并无亲王、郡王之分。郡王之称,到西晋时期才出现(晋朝大封宗室),晋朝的王国分为三个级别,大国有两万户、兵五千;次国一万户、兵三千;下国五千户、兵一千五。王国以后,还有公国、侯国等等。

汉初的分封,也不同于后世的分封。汉初的分封,都是实封,诸侯国在实际上都是独立的王国。而后世的分封,则多已是虚封,即诸侯王在名义上领有一国,但并不能干涉地方上的民政,更多的只是食一地(国)之赋税。

故而,汉初的诸侯王国之优劣,并不在一字王、二字王之别,而在封国的疆域大小、人口多寡、富庶程度。比如,刘恒的代国,不但封国较小、土地贫瘠,而且是边疆之地,很容易遭到匈奴的侵扰。在刘邦的诸位皇子中,是最差的分封。而刘长的淮南国不但疆域很大(有四郡之地),而且也更为富庶、人口也更多(刘长是吕后抚养到大,相对来说也更受宠爱)。

项羽的那次分封已是如此,比如:项羽封赵相张耳为恒山王(诸侯国名源于秦时的恒山郡,后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为常山王),王于赵国旧地,而改封赵王歇为代王。也就是说,张耳的恒山国才是真正的赵国(韩信平定赵地之后,恒山国又被改回赵国),而赵王歇则被打发到了代地。就引起了陈馀的不满,陈馀写信给田荣,信中言道: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今尽王故王於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

代国虽是一字王(国),却远远不能与两字的恒山(国)并论。而刘邦的汉王,事实上也是两字王(诸侯国名源于秦时的汉中郡,正式称呼应为汉中王,但却通常被简称为汉王。三国时期,刘备称帝之前,先自封汉中王也是源于此,想效仿刘邦的故事)。

秦汉时期的郡,也不等同于后世的郡。秦汉时期,郡是地方上的最高行政级别(郡县制),相当于今天的省。而汉朝以后的郡,则多是地方上的第二行政级别(如唐朝,地方上就分为道州(郡)县三级),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

即便是在有亲王、郡王之分的后世朝代,有的两字王也不是郡王,比如中山王,中山是先秦时期的诸侯国名,其在战国时期的实力与影响力,可以说仅次于战国七雄。作为亲王的封号,中山王的封号可以说远胜于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一字王。再则,历史上有名望的大郡,如淮南郡、长沙郡等通常也都不会作为郡王的封号。所谓的一字王与二字王,并不是准确意义上的亲王、郡王之分,而只是通俗意义上的大致区分。

其他网友观点

简单来说,看封地。

王爵真正成为爵位之一,是在秦朝以后的事,因为秦朝出现了皇帝称号,皇帝成为天子代称,曾经作为天子代称的王号就降为皇帝以下的一级爵位。不过秦朝并没有王爵,秦朝实行二十等爵位制,彻侯是最高级。

秦朝灭亡后,项羽曾搞过一次分封,尊楚怀王为义帝,自称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王。汉王刘邦就是这十八路诸侯之一,经过数年的楚汉争霸,刘邦夺取天下,被尊为皇帝,也分封诸侯王,王爵就成为汉朝爵位中的最高级(汉朝也用二十等爵位制)。

看明清时期的封爵官职,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某个官是几品,某个爵位是高级还是低级,就算是同属王爵,也有亲王和郡王之分,很巧合的,因为亲王封号多为一字,就有了一字王是亲王、二字王是郡王的说法,但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有些亲王封号是可以有两个字的。

如果放到汉朝,那就更不准确了,因为汉朝没有亲王和郡王之分,统一都是诸侯王,亲王郡王之分要在魏晋时期才出现。

汉朝的王爵是同等爵位,理论上是平级的,但根据具体封号的不同,事实上也有贵贱之分,而汉朝诸侯王的封号,均来源于其封地。诸侯王地位的高低,则来自他跟皇帝的关系远近和受皇帝宠信程度,体现在封地上,就是封地的大小、人口和经济等指标,这些跟封地地名的字数完全没有关系。

比如说刘邦的八个儿子,长子刘肥封齐王,封地在最富庶的齐地,足有七十多座城池,冠绝天下。次子刘盈是太子,继承皇位。三子刘如意封赵王,封地在赵地;四子刘恒封代王,封地在代地,接近边境;五子刘恢初封梁王,后改封赵王,封地水平骤降,属于被贬一类(吕后干的);六子刘友初封淮阳王,后改封赵王,还是吕后干的;七子刘长受封淮南王,封地富庶;八子刘建封燕王,封地在苦寒之地燕地。

从封地富庶程度,我们大概可以给刘邦的七个儿子排一下名,即刘肥>刘长>刘友

、刘恢>刘如意>刘恒>刘建,很显然,淮南王刘长的地位远比燕王刘建高,如果放到吕后时期,那只会更高,因为刘长是吕后养子,刘建只是普通庶子,意外身亡后,独子还被吕后杀了,封地拿来封给吕家人。

之所以用封地衡量地位,是因为汉初王爵是实封,诸侯王统率王国内部的军队、经济等一切事物,汉朝地方官无权管辖,自然封地的综合水平就成了诸侯王地位的参照,要是皇帝今天削你一城,明天削你三城,后天把你改封到燕地,你还说你跟皇帝关系近、地位高,想想就知道不可能。

虽然汉武帝之后诸侯王没有实封的大部分权力,但经济俸禄还说有的,封地越富庶,能收的钱就越多,反映出来,地位也就越高,地位低的诸侯王,皇帝何必给他这么高的收入呢?

其他网友观点

西汉时期,王爵只有一种。

无论是刘肥的齐王,有73城(就是73县),还是刘安的淮南王,封地都与郡同等地位。王国行政首脑叫国相,武装力量首脑叫都尉。

所谓亲王郡王是魏晋时期才分出来的。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清朝八旗是怎样制度能制约皇权?

下一篇: 有人说“婚姻就是门当户对,利益遇到利益”,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