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为什么常常会出现以少胜多的局面呢?
优质回答:我觉得冷兵器时代打仗最主要的有三点,做到这二点则可以少胜多
1.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这句话可以说,说明了一个指挥者的重要性,三国时诸葛亮就喜欢以少胜多,因为当时蜀国实力最小,其善用火,火烧博望坡、火烧藤甲军、火烧赤壁可以说,一个有能力的将领是以少胜多的关键。
2.士兵的勇力和士气,可以说这在巨鹿之战中变现的淋漓尽致,项羽率领两万大军对战秦军的40万主力,其就以破釜沉舟激发士兵的决死之心,后又亲自带头冲锋,势如破竹,一举击败秦军。
其他网友观点谢谢邀请,但其实以少胜多也不一定像我们感觉到的那样寻常,而是因为我们在学习时会着重看到以弱胜强的战役和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除此之外,人数仅仅是影响胜负的因素之一,还有很多因素会导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之类的情况出现。举几个例子。
部队素质。在大部分时代的战争中,如果双方的科技水平相近,人员素质就会成为决定胜负的一个极重要因素。更加精锐的部队在士气上更加稳定,能够承受更多的伤亡而不退场,在“逆风”情况下也能继续作战更久。面对素质较低的部队,训练有素的部队凭着高交换比击败对方,使对方先行溃退,也是很正常的。
一波捅穿大胆查理的“新式军队”、后来又在意大利吊打当地步兵的瑞士部队就是很好的例子。
战场宽度和战术。这两个东西有必要放在一起说。
事情是这样的。受到战场条件的限制,人数多到一定程度的部队,可能根本就无法在一个战场上完全展开。因此,有时双方明明人数差距明显,正面宽度却是一样的。在这种时候,人数更多的那方其实也根本拿不出自己的人数优势来,因为和敌方的接触面还是1:1。
因此,人数较多的部队也经常选择分兵。但是分兵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数优势的同时,也给了敌方各个击破的机会。如果能妥善地集中力量,总人数较少的那一方也可以在局部形成人数优势。
还有就是防御工事之类的力量增幅器。“力量增幅器”这个说法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它指的是一切能让部队发挥更大作用的因素,而在冷兵器时代,最常见的力量增幅器就是防御工事。取决于情况,妥善驻扎在防御工事里的两百名士兵,也许可以和五百名在平地上列阵的战士发挥相同甚至更好的作用。设计优良的防御工事,也会在最大程度上抵消对方的人数优势,强迫对方打自己无准备之仗。
影响胜负的因素还有很多,但今天只是举几个例子。战斗不是简单地用兵力去比大小,而是牵涉到诸多要素的综合博弈。
其他网友观点冷兵器时代,战争主要决定因素无非就是装备训练,士气这两条。
尤其弱势方绝望中爆发出的拼命一博,曾经令无数优势者最终失败。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