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当兵,脸上都要被黥面,你知道什么关于黥面的故事?
优质回答:所谓“黥面”就是在人的脸上刺字,原本是一种惩罚犯人的方式,如同我们所熟知的《水浒传》中的林冲、武松、杨志等人脸上刺字后发配充军的情景。后来宋朝实行“黥兵制”在军队中也普遍采取刺字的方式防止士兵开小差。
黥面是从唐末五代开始的,首先使用刺字的是后梁太祖朱温,据《宋史.兵志七》记载:“唐末,士卒疲于征役,多亡命者,梁祖令诸军悉黥面为字,以识军号”,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士兵组成非常复杂,多有逃亡现象,朱温为了扼制这一现象,就在军人脸上刺字,以作识别,如果有人逃跑就让唐末无处隐藏,这就是刺字的最初用意,在那以后军阀们认为这一方法不错就沿用了下来。 宋朝的军队分为三种:禁军、厢兵和乡兵,禁军是宋朝的中央军,是守卫都城的,待遇自然就好,要想加入禁军行列那也不是容易的事,那都要经过政审、特招,那都是有权势、有地位、有关系的子弟才能进去的,这些兵整天的养尊处优,极少有逃兵,后来到了北宋末、南宋时禁军也同样要黥面;
乡兵极少民兵组织,农忙为民,农闲训练,主要负责当地的治安和参与当地的战事,不必东征西讨,不存在逃亡,因此在乡兵中就不用黥面。
而厢兵一般驻扎在边境地区,各地军队要定期轮流换防,需要不停地移驻,戍边既危险又艰苦,因此经常出现逃兵现象,所以这些厢兵全部要黥面。 士兵一入兵营就要黥面,除脸上外,手臂手指都可以刺字,在面部刺字就是在脸上刺上“xx指挥”就是部队的番号,到宋仁宗时,还要在左手拇指下加刺地方安抚司的名称,如果士兵改投他部,还要加刺,如果开小差被抓,则要加刺“逃走”二字。
当年岳飞背上刺字也是制度使然岳飞九怀报国之志,曾三次从军抗金,他十九岁时在河北真定(今正定)第一次应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约是此时所为,因为北宋末年“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贯彻执行,不刺字不可为兵这是定制,岳飞所以在背部刺“精忠报国”四字来激励自己报国杀敌。最为著名的当属狄青了,狄青是宋朝最负盛名的大将,他在青年时代投军后,像其他士兵一样在脸上取得了刺字的标志,人称“面涅将军”,后来他因战功而被皇帝提拔为枢密副使后,脸上仍有早年当兵时的刺字,宋仁宗劝他用药水去掉,狄青谢绝了皇帝的好意。
在脸上刺字当兵如同犯人一样,带有侮辱性质,有好多青壮年就不愿意当兵,南宋后期就慢慢的减少了刺字,元朝建立后,就取消了这种反人道的招兵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