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国际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昆明茶厂用晒青茶经速成后发酵和陈化处理,制成现在风格的普洱茶,这种普洱散茶与以其压制成的各种紧压茶,就是现在人们称之为的“熟普洱”和“现代普洱茶”。
按茶叶以产地命名的方法,产于普洱县的各种茶,都可称为“普洱茶”,但这种“普洱茶”仅是普洱县产的各种茶的统称。
普洱县是中国云南省南部的一个民族自治县,全称云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在西汉时属益州哀牢地;东汉时属永昌郡;唐南诏时期名步日睑;宋名步日部;元改元江路;明洪武十六年(1383)普洱治地改名为普耳;明、万历年间改称为普洱;清、雍正七年闰七月(1729),置普洱府,直至民国二年普洱府撤销,历时184年。民国二年起废府设县,并将宁洱县改为普洱县。民国六年复改名宁洱县,直至1950年。1951年1月1日,宁洱县更名为普洱县,一直至今。普洱茶名应是在明·洪武十六年(1383)有普洱地名后而得名,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1799年,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卷十一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瑞,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这一记载,记述了普洱茶产地和普洱茶得名的情况。在茶组植物分类中,普洱茶又是茶组植物的一个种名,是云南分布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的茶组植物,是我国珍贵的茶树种质资源材料之一。
文献最早关于普洱茶记载在唐朝。唐樊绰撰的《蛮书》(864年)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因当时普洱地名尚未确立,这时的普洱茶应为银生茶。
云南从1938年开始生产红茶,并引进炒青绿茶的加工,1945年开始生产蒸青绿茶,1964开始生产大叶种烘青绿茶,因此,1938年前,云南只产晒青茶,即用云南大叶种鲜叶,经杀青、揉捻、晒干而成,所以,历史上的普洱茶,泛指云南原思普区(今思茅、西双版纳)的晒青绿茶和以其为原料压制成各种形状和规格的紧压茶,包括七子饼茶、方茶、沱茶等,集中普洱府所在地(今普洱县)交易而得名。因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历史上交通闭塞,茶叶运输靠人背马驮,从滇南茶区运到滇西北、西藏和东南亚及港澳各地,历时至少一年半载,茶叶在长期贮运过程中发生缓慢的自然发酵,干茶外形色泽逐渐变成红褐,汤色变得红艳,滋味回甜,变成人们喜爱饮用的普洱茶。这种普洱茶,就是现在人们称之为的“生普洱”,亦称“传统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