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变宰相制为三公制,分朝廷为中朝和外朝,原因是什么?有怎样的影响?
优质回答:前言:"三公制"全名应为"三公九卿制",非汉武帝创设,早在秦朝时期,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融合了各国的行政机构特点,创造性的实行"三公九卿制",至于分朝廷为内朝和外朝确实是在汉武帝时期得到真正的落实,其主要目的就是削弱相权,保障皇权。
一、汉武帝时期的三公九卿制
汉朝承续秦朝制度,继续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互相独立和制衡,保障中央集权,三公之下有九卿,有掌管马匹事务的太朴,有掌管皇族事务的宗正,有掌管税收钱财的少府等,在三公的统领下分管国家事务。
到汉武帝时期,中间虽然给具体官职换过名字,但是三公九卿的职责基本未变,整体的制度结构还是一样的。
小结:三公九卿制因其组织架构完备,汉武帝之后依然被沿用,直到隋朝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平衡最高权力而设,六部是处理日常各种军国事务,我们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的核心思想和三公九卿制如出一辙,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三公九卿制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结束。但是这种按层级,按工作内容来建设中央组织机构的方向还是一直在指引着后世。二、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
秦朝以来,皇帝为了更好的处理军务、政务,往往会给自己找一些秘书,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实力经过几代人的和谐发展下得到充分提高,但是在面对匈奴帝国时仍然受憋,汉武帝志向高远,他不甘心于此,有先祖们积攒下来的实力在,他决定扭转汉朝和匈奴之间的不利态势。但是从高祖皇帝开始,为了与民休息,国家上下都信奉的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这种思想意识在三公九卿里不少人都存在,这和汉武帝的雄心壮志是背离的,加上此时三公里的丞相权力过大,很多事情上皇帝都绕不过丞相,被丞相所牵制,于是汉武帝就创设了内朝和外朝并存的制度,他任用一些和自己配合度比较高的臣子,把很多军政大事直接交给他们去办,从一个普通的咨询机构变成了一个拥有皇帝信任的权力机构。
小结:内朝和外朝制度主要是为了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这种运作模式就是把原来丞相的决策权给剥离,让丞相更多的是行政权。此制给后世皇帝们加强中央皇权提供了教科书般的指引。其他网友观点三公制度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被正式确立的一种政治官僚制度,改变了秦朝及西汉初期的宰相制度。三公制度的出现,使得宰相的职权被一分为三,宰相特殊地位不复存在,从而间接加强了皇权的统治和影响力。
三公制取代宰相制的根本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皇权专制统治。古代帝王和宰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了这个共同的目的,双方虽然会在一些问题上有妥协和协商,但不可避免的也会在一些问题上产生分歧。帝王作为最高统治权力拥有者并不是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的。当他们的一些思想和政策行为影响到整个国家社会利益时,以宰相为首的官僚体系有制约皇权的义务和能力。这就势必造成帝王与宰相双方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宰相如果对帝王的诏令不满或者认为不适宜,就有权对帝王进行反驳、劝谏。宰相的这种行为虽然有时候是出于国家整体利益或者普通民众的一般利益出发,但不可否认的就是对帝王的皇权是一种削弱,对帝王本身的权威是一种压制。最终的后果就如汉高祖对萧何、汉景帝对周亚夫一般,轻则罢职,重则要命。
另外,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在朝廷中拥有的自主权极大,严重影响到了皇权的专制。例如,汉武帝时期的丞相田蚡,不仅权倾朝野,还把持了大小官吏的任免大权,严重削弱了皇权的影响力和作用。
中朝和外朝的出现是进一步分化宰相权力、加强皇权的重要政治举措。如果说三公制度是从官僚制度形式上分化宰相权力的政策,那么中朝和外朝的建立和明确职责划分,是加强皇权的又一大具体手段。
帝王选用亲信、侍从组成了宫内的决策层。中朝的官员在宫中听候皇帝的旨意办事,属于宫廷官体系。因为他们可以相对自由的出入皇帝的禁宫,并且常常陪伴在帝王左右,因此这些人组成的决策班子又被称呼为“中朝”或“内朝”。
而外朝指的是以宰相为首的行政机构,属于政府官体系。他们没有自由出入皇宫的权力,且他们的办公地点在皇宫之外,因此被称呼为“外朝”。很多朝廷的正式诏令都由外边朝颁发。
中朝(内朝)常常因为亲近皇帝的缘故,往往假借皇帝的名义来牵制宰相等朝中大臣,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并且“培养”起了可以对抗宰相的官僚体系。当然这也是后来宦官操纵中朝大权,钳制外朝的重要基础。
从根本上的原因分析,汉武帝建立“中朝”和“外朝”是为了加强皇权,并且进一步对抗宰相,削弱、分化宰相权力的一个重要措施。
汉武帝是被誉为“冠于百王”的帝王,也是唯一可以跟秦始皇“并驾齐驱”的帝王,其对皇权专制,保护、加强皇权的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变宰相制为三公制,以及将朝廷分为中朝和外朝,都是其通过改革分化、限制宰相权力的重要举措,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是月关略萌,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请大家多多支持点赞、关注我。
其他网友观点首先没有什么“宰相制”,其次,三公也不是汉武帝“发明”的,他是为了夺取三公的权力。
汉武帝主要削弱的是丞相权。
丞相是百官之长,在汉朝这不是一句空话。朝廷除了个别大事,例如同匈奴开战,一般是丞相和其他大臣商议决定的。
遇到大事,一般也是大家伙一块商量。隋唐前是中央集权制,隋唐后是君主集权制,不一样。
汉武帝一朝,有两大任务,一是收缴丞相权力归于皇帝,一是收缴地方权力归于中央。
针对第一个任务,就是设立内朝,同丞相争权。着手点便是设立大将军一职。因为当时同匈奴打仗,专门建一个主管军事的职务名正言顺。
第二个任务就是察举制,将地方上的人才集中到中枢来,防止地方势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