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三国时期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是真的吗?
优质回答:说起三国,大家都知道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但其实在这段历史中,还有个国家一直留存到魏明帝曹睿执政后期,它就是盘踞辽东,由公孙氏建立的燕国。这里,本文就为大家详细讲解燕国这段近五十年的历史,全文共计近4000字。
燕国的建立,最早要归属到公元189年,当时正值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后天下大乱,地处东北位置的辽东更是匪徒猖獗,身旁还有高句丽虎视眈眈,经常出兵杀掠,环境十分恶劣。然而,这时候有一个人只身来到了这里,彻底改变了整个辽东的历史,这个是叫公孙度。
公孙度作为被董卓任命的辽东太守,他来到辽东后,对当地的豪强贵族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在这个过程中,公孙度命人大规模的搜罗郡中那群鱼肉百姓,横行不法的豪强大族们的罪行,然后将他们全部逮捕并处死。
据史书上记载:“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无恩,皆以法诛,所夷灭百馀家,郡中震栗。”
短短数月,辽东豪族数百家,全部被夷灭,那些曾经欺压在百姓头上的豪强贵族们,纷纷倒在了绞刑架下,鲜血染红了整片辽东,公孙度也由此彻底控制辽东。其后,公孙度又对邻国高句丽用兵,在他的指挥下,高句丽大军被打得溃不成军,不得不举国投降。
两年后,公孙度又发动他的第二场对外战争。这一次,他要征服的对手是乌桓。因为,乌桓当时占据了辽东西界的大片领土,公孙度要想统一整个辽东,这一片土地必须夺回来。
于是,公孙度亲率两万大军向辽东西界进发,一战就将乌桓打得溃不成军,并成功夺回辽东西界的领土,史书上也由此对公孙度评价:“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威行海外。”
后来,公孙度又出兵吞并了玄菟郡,将势力延展到朝鲜半岛之上,将朝鲜半岛西北部乐浪郡也并入了他的控制范围。此时,公孙度的领土范围包括: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他一个人管理三个郡,已然不再是一个小小的辽东郡太守。于是,他给自己控制的领土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平州,公孙度自封为平州牧。
其后,公孙度又建立起了一支海军,命令大将柳毅统率海军从辽东顺流直下,一举攻占了山东半岛的几个县,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了——营州。同年,倭国(今日本)也因畏惧公孙度的威名而开始朝贡,公孙度的势力开始从东北亚拓展到了北亚,以及海外诸国。
到了这一步,公孙度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东北亚大霸主,辽东侯,平州牧,营州刺史;他还追封了自己的祖宗,把汉高祖和光武帝的庙一厢情愿拉来辽东,用冷猪头供奉起来。
公元204年,曹操成功灭掉袁尚后,打算去进攻袁谭,但害怕公孙度趁其后方邺城空虚而出兵捣乱,于是上表奏封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对此,公孙度只是笑了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王辽东,何永宁也!”
也就是在这一年,公孙度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55岁。
因为公孙度没有嫡子,继位的是庶出的公孙康。在公孙康继任的第二年,袁熙、袁尚领着一众残卒向辽东跑来,公孙康迫于曹操的威名,下令斩杀二袁,并将首级送到曹操军营,以表达自己的忠心。曹操对此很满意,于是率领大军撤退。
曹操撤军后,公孙康松了口气,转身又开始继续扩大地盘。他率领军队再次攻打高句丽,一举攻陷高句丽都城,迫使高句丽迁都丸都城。
不久,他又派遣公孙模开发乐浪郡以南的荒地、设立带方郡;还派兵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韩濊;同时以武力压服三韩,还效法父亲的和亲政策,将宗女嫁给马韩中最有前途的百济。
此时,公孙家的势力范围包括:玄菟郡,辽东郡,乐浪郡,带方郡,韩濊,以及附属国夫余,三韩,日本九州岛诸国。
公元209年,公孙康坐拥辽东,割断了朝廷与东边诸国的一切来往,俨然以中央的东北区代理人自居,几乎独断整个东北,其“东北亚霸主”的霸业达到了鼎盛。
公孙康死后,公孙康的两个儿子公孙晃、公孙渊都还小,就由弟弟公孙恭继位为辽东太守,公孙恭为了向曹操表明忠心,就把哥哥的大儿子公孙晃送到洛阳做了人质。七年后,公孙恭忽然大病一场,又错服草药,丧失了性功能,搞得如同阉人一般,实在不堪再为君。
与此同时,公孙康的小儿子公孙渊也长大成人,于是在公元228年,公孙渊发动政变,将公孙贡赶回老家囚禁了起来,自己则当上了辽东的新主人。当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明帝曹睿无暇顾及,于是只好顺水推舟,派遣使者任命公孙渊为新任辽东太守。
然后,雄心勃勃的公孙渊并不甘心臣服于魏国,他想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自称孤家寡人,不用再向魏国称臣进贡。所以他暗中结交东吴,为此他还在海上开辟了一条航线,以方便他和东吴的来往。于是,中国历史上一条全新的海上航路就这样产生了——“江左——辽东”航路!
公元232年,公孙渊派遣使者带着东北的特产——貂马,扬帆远洋来到了吴国。五十多岁的孙权感动得痛哭流涕,作为回报,他当即搜罗了一堆金银财宝外加吴国的特产及绫罗绸缎,装了好几百船,命令使者带去辽东赏赐给公孙渊。
公孙渊的这番举动,惹恼了魏明帝曹睿。公元232年九月,明帝曹睿钦点曾经威震北疆的大魏名将田豫率领青州诸军从海路进攻辽东;同时调遣曾派人刺杀了轲比能的幽州刺史王雄率领幽州诸军从陆路奔赴辽东。
然后,因为东北天气寒冷的缘故,加上公孙渊凭险固守,田豫和王雄两路大军最后都是无功而返。虽然这一场军事胜利取得也使得公孙渊更加有恃无恐。于是,公孙渊再次使者抵达吴国,表示要正式向孙权称臣。
孙权则派遣出一支多达万人的庞大舰队,携带着无数的金银财宝、奇珍异货以及九锡全礼,乘船渡海到辽东赏赐给公孙渊,并封他为燕王。这也是东吴自建国以来最豪华、最顶级、最奢侈的封赏。
然而,当孙权的万人使团抵达辽东后,面临的却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屠杀,孙权的那几百船金银财宝全部被公孙渊收入了囊中。接下来,公孙渊又把孙权使者的人头全部送到了洛阳,表示要向曹睿尽忠,永为臣子。
那时候,明帝曹睿正忙着对付诸葛亮的北伐,还腾不开手来收拾公孙渊,于是就借坡下驴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并好言安抚他,免得他在北边捣乱。
公孙渊的这番行为传到孙权耳朵里后,孙权差点被气死,他咬牙切齿的骂道:“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踊如山。不自截鼠子头以掷于海,无颜复临万国。就令颠沛,不以为恨!”
三年后,曹睿派遣使者前往辽东,召公孙渊进京朝见。公孙渊自然不愿意,他还派出士兵将魏国使者团团围住,然后口出狂言把他们狠狠地羞辱了一番。于是明帝曹睿派遣毋丘俭出兵辽东。但可惜的是,这一战魏军被公孙渊打得大败而归。
自此,公孙渊已连续两次击退魏军的进攻,并先后打败魏国名将田豫、王雄,以及毋丘俭,此刻的他,足以傲视北方。这一年,公孙渊正式自封为燕王,并设置了文武百官,建立起大燕帝国,他还给这一年取了一个新名字——燕绍汉元年。
魏明帝曹睿也被彻底激怒,他决定不顾一切也要将公孙渊这颗钉子给拔掉。公元238年正月,曹睿一纸诏令将太尉司马懿从长安召回了洛阳,曹睿决定动用魏国的王牌。
在出征前,曹睿询问司马懿这番平定公孙渊需要多长时间,司马懿回答说:“去的时候用100天,灭他用100天,回来用100天,再用60天作为休息时间,差不多一年时间就足够。”
曹睿很是满意,当日他亲自驾车将司马懿送出西明门,同时还命令司马懿的司马孚和司马师从洛阳一直护送司马懿到他的老家温县,并且赏赐给司马懿很多酒肉,让他在老家和亲朋好友饮宴几天,好好地风光一回。
公元238年3月,司马懿率领四万大军出征,公孙渊则派大将卑衍率七万大军迎战。六月,双发在辽遂遭遇,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一连三战,三战三捷,大破燕军。自公孙度称雄辽东以来,历经三代所积累起来的家业,就这么在一月之内全部覆灭。
卑衍至此胆气俱丧,他率领剩下的几千士兵退进了襄平城。司马懿紧随而来,不久就把襄平城给围了起来。此时已到了七月份,司马懿算了算日子,刚好过去一个月。当初他说的是100天荡平辽东,如今刚过去30天,七万辽东精锐就几乎全军覆没;留下的,不过只是一座襄平城和仅有的一万守军而已。
在接下来的30天里,司马懿命令大军从四面八方将襄平城围个水泄不通,不许任何人进出,违令者斩无赦。八月,等到公孙渊的大军的粮食已经全部吃完后,司马懿正式展开对公孙渊的灭国性攻击。
这一场攻城战,一直持续到八月底,在襄平城被司马懿攻破的那一刹那,公孙渊跟他的儿子公孙脩,在数百骑兵的保护下突围而出。但很快就被司马懿的大军追上并围住,公孙渊父子均被魏军士兵斩杀于马下。
司马懿进入襄平城后,下达了屠城的命令。公孙氏政权中自公卿以下官吏兵民全部被诛杀,共计二千余人,而城中十五岁以上的兵民约七千余人也悉数被杀,公孙家也遭到了最残忍的处置——灭九族。刹那间,鲜血满地,惨叫声响彻了整个辽东。
这一日,是襄平史上最为惨烈的一页,襄平顿变成一座血城、鬼城和哭城。血洗之后,司马懿还命人把尸体码在一起,再用土累积在群尸之上,堆成高丘,谓之“京观”,以见证司马懿的赫赫战功。
紧接着,魏军乘势横扫了整个朝鲜半岛,公孙氏原统治的带方、乐浪、玄菟等郡均向魏国投降,辽东六郡自此列入曹魏版图,司马懿征辽东大获全胜。此次征战,司马懿收户四万,人口三十万,并将中原流民悉数迁回原地。
至此,公孙氏政权历经五十年的统治,于公元238年宣告结束,曹魏完成了对北方的大一统。
其他网友观点这个说法确实是真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三国时期一直是魏蜀吴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三国时其实有四个国家。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魏蜀吴以外,还有一个位于辽东的燕国。
那么,这个燕国,究竟是个什么来头呢?
(四国领土图)
其实,严格来说,燕国并不算是一个国家。最初,燕国所在的辽东,是魏国的领土,称为幽州。
在辽东,有个公孙家族,一直掌握太守之位,世代割据辽东地区。
这个公孙家族,做太守做了三代,出了个野心勃勃的人物,名叫公孙渊。
公孙渊篡夺了其叔父公孙恭的太守之位,开始执掌辽东政权,同时秘密策划自己的建国之业。
(公孙渊)
掌权不久,他便派人南下联络孙权,以向其称臣的方式,获取东吴的支持。
孙权为了牵制曹魏势力,欣然答应与之结盟,并立公孙渊为燕王。
可惜,孙权被公孙渊摆了一道。此时,公孙渊没有想到东吴如此看重自己,而且对曹魏势力还是有所忌惮。
畏惧之下,他便派人斩杀了东吴的使者,还把首级献给魏明帝,获得了很多赏赐。
那么,真正让公孙渊下定决心自立门户的是什么事情呢?
公元237年,公孙渊击败了魏国名将毋丘俭。此前,他已经击败过另一位魏国大将田豫。
接连的胜利,让公孙渊志得意满,认为自己军事才能过人,足以抵挡曹魏的攻击,便自立为王,定国号为燕,与曹魏叫板。
(毋丘俭)
虽然燕国只是个小国,但是几十年来远离战火,休养生息,实力并不比吴国、蜀国差多少。
有了这一层底气,再加上对自己的盲目自信,公孙渊甚至打算直接进攻魏国。
只可惜,公孙渊高估了自己。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如何能和当时最强大的曹魏匹敌呢?
当时的魏国,可谓是一家独大。
论领土,魏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凉州等十个州,长江以北,几乎全是曹魏的领土。
而吴国仅仅拥有扬州、荆州、交州这三个州。
蜀国就不用说了,只有益州一处,根本无法与魏相提并论。
论兵力,曹魏也远远胜出其他两国。曹魏人口大约443万,其中兵力约50万。
蜀国人口94万,兵力只有十万。吴国人口有230万,但兵力也仅仅20万。
(魏国大军)
哪怕燕与蜀、吴联合都不一定能取胜。何况,先前与东吴的联盟,早就因公孙渊目光短浅而破裂了。
此时的燕国,可谓是孤立无援。 再说,论军事才能,司马懿远远在公孙渊之上。
燕国公然与魏国为敌,无异于以卵击石。司马懿仅仅派出了四万大军,便一举击溃了燕国的军队。
(司马懿)
而燕国,仅仅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消失在了历史上。
公孙渊也因为自己的无知与自信,落得个身死族灭的结局,实在是可悲。
其实,燕国之所以不为人知,正因为其国力弱小,而且存在的时间短,仿佛昙花一现。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作为败者的燕国,身处乱世之中,短暂地出现,而又快速地消失了,自然没有人能记得。
自古以来,名垂青史就是人们最大的荣誉。
即使是皇帝,即使家财万贯,若不能有功于世人,有名于世界,终究也将成为历史中的一颗微尘,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微隌
其他网友观点曹魏、蜀汉、孙吴三足鼎立,史称三国。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然而,有人说三国时期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是真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在三国时期,除了魏蜀吴外,还有许多的王国,这些王国有的是少数民族或偏远地区的部落自己称王,有的是山贼悍匪占山为王,不过他们大部分都太过弱小,岌岌无名。三国时期较为著名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南蛮王孟获的南蛮,一个则是公孙家的辽东。其实,说这两地是国家并不妥当,不过,虽然没有国家之名,南蛮、辽东却有国家之实。
先说南蛮。南蛮地处偏远、瘴气弥漫,长久以来不受汉王朝节制,而南蛮部族的人民也安于山林,双方倒也相安无事。直到蜀汉建兴三年(225),首领孟获带领南中各部族动乱,诸葛亮为解决北伐前的后顾之忧南征,在采用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计策后,成功收服孟获。
史书记载,孟获很有个人魅力,“为夷汉所服”,即同时被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人民所拥戴。于是在许多后世典籍中,他被称为南蛮王。
如果说孟获的南蛮王国稍显原始,组织形式过于松散,称为“国”有些勉强,那么割据辽东的公孙家就是除了没有称王,其它都有了。
汉初平元年(190),公孙度曾做过冀州刺史,不过后来因谣言而被免官的公孙度受同乡徐荣的推荐,被当时独揽大权的董卓封为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前只是个小吏,于是非常的被辽东百姓看轻,但是他升任辽东太守之后:“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无恩,皆以法诛,所夷灭百馀家,郡中震栗。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
新官上任三把火,公孙度先是整治当地豪强,推行峻法,又四处征讨,在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也立下了威名。不久,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掌握辽东的公孙度眼见汉室将倾,便召集他的亲信说:“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妄图在辽东称王。不久,他“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立汉二祖庙,承制设坛墠於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鸾路,九旒,旄头羽骑。”
原本名义上是辽东太守的公孙度,趁着中原的乱局,自封为辽东侯,并且在郊外祭天,乘坐皇帝才能乘坐的銮驾,帽子上也效仿皇帝,垂着九条玉串,并组织了一支头戴旄毛的御林军。公孙度这阵仗完全不是自封的“侯”应该匹配的,其实几乎是天子的标准了。
从公孙度的规格可以看出,他的野心是相当大的,只不过害怕引起中原地区诸侯的一致征讨,才仅仅为自己封了侯。不过他堂而皇之采用天子的标准出行起居,从侧面也反映出中央对偏远的辽东地区缺乏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
到了曹操获得北方霸权,上表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听到这个消息,傲慢不屑地说:“我王辽东,何永宁也!”,我已经是辽东的王了,说什么“永宁侯”呢?于是“藏印绶武库。”把曹操的封赏随手一扔,不予重视。
建安九年(204),公孙度去世,他的儿子公孙康承袭了他的位子。不过公孙康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他放弃了父亲自封的辽东侯的名号,把曹操封的永宁乡侯之位交给了弟弟公孙恭,自己则安心的当辽东太守。
建安十二年(207),他抓住逃命而来的袁绍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并把他们的首级献给曹操,曹操十分高兴,封他为左将军、襄平侯。建安十四年(209),公孙康东征高句丽,攻陷了其国都,并在今天的朝鲜半岛设置了带方郡,对外战争取得优异的成果。
公孙康之后,辽东的最高领导人是他的弟弟公孙恭,这兄弟二人管理辽东期间,一面向曹操示好,一面发展辽东,辽东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不过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长大后,先是逼迫叔叔公孙恭让位,然后又将他关押。景初二年(238),公孙渊自立为燕王。不过这场草率的叛乱很快被司马懿平定,公孙渊建立的“燕国”仅持续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宣告灭亡。
三国时期存在的王国大大小小不可胜数,但其中能够被史书记载的则少之又少。这些王国的体量和魏、蜀、吴相比自然是相形见绌,所以,即使它们也存在于那一时期,我们出于习惯还是称之为“三国”,正如五代十国,也并非只有十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