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称为千古一帝?
优质回答:前几天看到一个问题:永乐大帝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该问题下,一大群人在毫无根据的“论据”论证朱棣“世界性大帝”名号的合理性。如果朱棣都能被称为“世界性”大帝的话,那么康熙被称为千古一帝是没什么毛病的。
不妨看看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的为政举措。在此多说一句,很多人拿擒鳌拜来当做康熙是“千古一帝”的论据,个人认为不太可取。擒鳌拜这件事,本质上就是皇帝拿回权力所采取的措施,斗争对象也仅仅是权臣,这一条最多说明康熙本人很机智果敢,但绝对能当做评价皇帝的标准。
闲话少说,进入正题。
第一,一一化解内忧外患。康熙皇帝在位时期,可谓没过几天好日子。都说明末面临的局势无解,但和康熙一朝比起来,那可真是好多了。
首先是内忧,郑成功占据台湾,不时出兵攻击福建沿海地区;云南吴三桂蠢蠢欲动,最后联络尚可喜等起兵,一度占领清朝半壁江山;其次是外患,准噶尔勾结沙皇俄国,在西北虎视眈眈,沙俄在东北烧杀抢掠。
而天公也不作美,有人说明朝灭亡是因为所谓的小冰河,但是据考证,小冰河最严重的时期是1650-1700年,这正好是康熙年间。
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全让康熙给碰上了。这大明朝就是这么完蛋的,而此时清朝才入关没五十年,根基极其不稳,大清怎么看都是要完的样子。然而,清朝偏偏就没有完蛋。
康熙先是利用三藩之间的相互不信任,招降了耿尚二王,使得吴三桂变成孤家寡人,最终得以顺利平定三藩之乱;接着,任用施琅进攻台湾,将台湾纳入版图;收拾完台湾,紧接着和沙俄掰手腕,两次击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关于《尼布楚条约》,多说两句,现在某些人认为这个条约是什么出卖土地,丧权辱国的条约,能说出这种言论,充分说明其无知。条约签署签订前,西伯利亚已经是沙俄的了,而清朝虽然将蒙古纳入版图,但统治并不牢固,而这个条约从国际法的意义上,确立了中国对蒙古的主权,同时确定了外兴安岭一带中国的主权,有效遏制了沙俄的扩张。
沙俄退回去后,康熙又收拾了噶尔丹,具体是自己出兵,并且策反噶尔丹后方的负责人——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腹背受敌,最后身死。
这一系列的危机,就这么化解了。
第二,康熙帝为政以德,恢复生产,体恤百姓。康熙帝在位期间,中国人口从明末的五千万增长到一个亿。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红薯引入中国的结果。然而,前两者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已经引入中国,而红薯在乾隆时期才引进。而且,康熙年间国家并没有大规模推广种植。所以,人口的恢复,是百姓负担减少,社会稳定发展的结果,康熙帝当然功不可没。
据记载,康熙帝多次巡游各地,亲自到农户家中了解民间情况。著名的永不加赋这一政策,就是康熙在亲自考察农户家中后做出的决策。康熙本人在深入民间时了解到
朕昔巡幸访问百姓,据称一家有四五丁(有纳税义务的成年男子)纳银一丁者,有七八丁纳银二丁者等语……………… 今国用充足,反给俸赏等项,绰绰有余…………查此特欲知各省人民实数,并非视丁加赋之意。可见,康熙帝对于民间的情况很重视,多次亲自考察。
第三,康熙帝在政策上给予对外贸易很大自由。在收复台湾后,康熙皇帝下展界令,海洋贸易自此恢复。清朝每年和西班牙,荷兰,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贸易往来频繁,中国用茶叶,生丝等出口,日本,西班牙等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这样一位帝王,如果不能称为千古一帝,那实在是没道理。
其他网友观点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后人将康熙誉为“千古一帝”,其中缘由是什么?
智擒鳌拜玄烨八岁时,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福临病逝,临终前接受了汤若望的建议,因为玄烨得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选为继承人。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四人共同辅政的局面并未维持很久,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公开而激烈起来。在四人中,逐渐专擅实权的是鳌拜。他平时已表现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果然,不出三年,他就暴露出骄横和专权的野心。首先便跟苏克萨哈不相容。康熙六年(1667)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晋升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当时,康熙帝经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布库”之戏,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他突然命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觐见时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康熙逐渐实操朝政大权,巩固了局面。
削平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要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七月,吴三桂假装请旨撤藩,康熙帝同意。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率兵造反。
康熙帝的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分化敌军,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
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军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安亲王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
康熙十五年(1676),陕西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先后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投降。陕、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定。
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吴三桂死后,其部将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康熙二十一年(1681)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平定。
驱逐沙俄沙俄在清军入关后就一直骚扰清朝的边境,还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的大片领土。在康熙二十年,清朝向沙俄发出警告,让他们撤离清朝领土。但是沙俄根本不理会,最后清朝被迫反击,对俄军进行了两次围歼战。最终清朝成功驱逐沙俄,收复了领土雅萨克。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签订了中国历史上对外的第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在东北的边境,意义巨大。
除此之外康熙帝还收复了台湾,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的经济文化发展。亲自西征漠北,将漠北喀尔喀地区纳入了清朝版图。
康熙在军事上面有卓越的成就,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西征漠北开拓疆土等军事中足以体现他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也有人说他到了晚年大兴文字狱,窒塞民智。比如康熙五十一年著名的“南山集案”。《南山集》为康熙年间翰林戴名世所著,其中引用了别人作品中的南明永历年号,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后处以凌迟,涉案人数达300余。文字狱给人民的思想自由和文化创新以致命一击,直接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康熙的继任者也继承了他的治国策略,在有些手段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大兴文字狱,残害大量文人学士,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中国从此进入一个死气沉沉而昏暗的时代,被欧洲人称为“中国的中世纪”。乾隆年间来访的马戛尔尼这样描述:“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过去150年里”这个时间段是包括康熙时期的。
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英国结束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千古一帝”的说法,还有待商榷,至少跟同时期的俄国彼得大帝比起来,还是略逊一筹。
其他网友观点《清史稿》对康熙的一生有个总体的评价,大体就是说他能文能武,开创了光辉盛世。其中有一句话是点睛之笔,即“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自汉代以来,庙号、谥号制度逐渐成熟。庙号、谥号,都是在皇帝死后,根据其生前的作为行事给予评价,并包含褒贬之意。一般而言,庙号为“祖”高于“宗”。有清一代,庙号为祖的皇帝仅有三人,即清太祖努尔哈赤,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一个王朝的奠基人、开创者一般都号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等等,表示其作为开朝皇帝功劳最高。至于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在位期间表现平平,去世得又早,但他象征着女真族从原本偏安于白山黑水一隅,到走向统治天下、囊括四海的格局。所以,最后也给了他世祖的庙号。
但从统治天下的角度而论,清朝十余位皇帝中,无疑是康熙的功勋最高最大,是他开创了长达数十年的盛世,为清朝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康熙虽然是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实实在在的守成之君(在他即位的时候,明朝早已彻底覆灭),但他的功勋却等同于开创之主。放眼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在三四百位皇帝中,康熙的在位时间最长(达61年);在位期间的作为和功绩,又是在所有皇帝中难以超越的。他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逐沙俄、征漠北,这里每一件事都是可笔之于史书的历史大事。康熙通过这些事情的处理,表现出自己高明的政治手腕和杰出的军事才干。基于这些历史功绩,康熙称为千古一帝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