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为什么感觉明朝太监和皇帝的关系极好,大臣和皇帝的关系较差?

网友提问:

为什么感觉明朝太监和皇帝的关系极好,大臣和皇帝的关系较差?

优质回答:

明朝是一个个性鲜明的朝代,明朝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太监权力得到空前的提升。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明朝皇帝对太监比较有好感呢?

朱元璋时期皇帝和太监的关系并不好,鉴于东汉和唐朝都曾发生过严重的太监乱政惨剧,朱元璋给本朝的太监立了很严苛的规定,不仅要求太监们不能有文化,而且规定内宦不得干政。

但是从永乐时期起皇帝和太监的关系开始逐渐变好。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的,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少太监立过功。因此朱棣登基后开始重用一些太监,包括让太监统领很重要的特务组织东厂、锦衣卫等机构。

朱棣带头违反了祖训,之后的明朝皇帝也就没太把朱元璋当时立下的规定当回事了,这才导致明朝两百多年间曾出现过好几位权势滔天的大太监。

那么为什么明朝皇帝看起来更亲近太监而和大臣的关系显得不太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明朝皇帝重用太监主要是用于制衡外臣的。皇帝和大臣们的关系其实很微妙,尤其是明朝内阁制度形成后,大臣的权力越发膨胀,明朝有不少皇帝都曾被大臣集团制约过。这时候皇帝身边的内臣太监就得以重用了,皇帝需要利用这些太监来制衡甚至打压外臣。

第二,太监原本只是奴才,现在皇帝为了特定的目的而重用他们,太监们得到了高升的机会,自然是很乐意接下这根橄榄枝,这样一来,皇帝和太监的关系看起来就比较融洽了。而且太监并不会向大臣那样跟皇帝抬杠,所以皇帝也很乐意利用这些听话的鹰犬啊。

由此可见,明朝一些皇帝重用太监是有原因的,在皇权受到大臣挑战时,太监才得以被重用。又因为皇帝和太监的关系是相对比较单纯的主奴关系,这才使得他们能相处的比较融洽。

其他网友观点

本文写作的主要依据为《明史》,吴晗《明史讲座》。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太监一直陪伴在皇帝身边,容易受到皇帝的信任;第二个是明代在中期养成的特殊政治制度。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形成了明代宦官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也正如题主所说明代宦官和皇帝的关系亲密。下面从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来解释一下这个原因所在。

明代宦官存在于明朝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明朝的宦官制度下,宦官生活在皇帝的周边,而皇帝只是在朝会时见到大臣,或者在皇宫内召见大臣。皇帝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和大臣相隔离,而朝夕相处的宦官更容易受到皇帝的信任。

明代太监是皇帝在皇宫之内家奴。从皇帝的出生到皇帝的死亡,都有宦官在料理。也就是陪伴在皇帝身边最为长久的既不是皇帝的父母,也不是皇帝的老婆,而是身边的太监。

明代宦官体制极其庞大。明朝的内设宦官机构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分别是: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分别是: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分别是: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十二监的职务范围分别如下:

司礼监:批答奏章,传宣谕旨;总管所有宦官事务。兼顾其他重要官职。如南京守备,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司礼监总管大太监兼任东厂提督一职御马监:管理御用兵符;

内官监:主要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

司设监:掌管卥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

御用监:掌办御前所用之物;

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

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

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

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

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

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

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

四司的职责范围如下:

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等;

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

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

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八局职责范围如下:

兵仗局:掌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

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

浣衣局:该局由年老及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

巾帽局:掌管宫中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

针工局:负责制作宫中衣服;

内织染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事;

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浆、面、豆等物;

司苑局:掌管宫中各处蔬菜瓜果及种艺之事。

除了这些正常的机构之外,还有内府供用库,司钥库,内承运库,十库,御酒房,御药房,御茶房,牲口房,刻漏房,更鼓房,甜食房,弹子房,灵台,条作,盔甲厂,安民厂等机构。又有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奉天门,玄武门,左、右顺门,左、右红门,皇宫门,坤宁门,宫左、右门。东宫春和门,后门,左、右门,皇城、京城内外诸门的值岗门正一员、门副一员。以及提督东厂,提督西厂,提督京营,各地的镇守太监等等机构。

这些宦官机构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服务于皇宫之中的皇帝。除皇帝的吃喝拉撒和皇宫管理之外,还有监视朝廷大臣,秘密侦查朝政,训练军队,打造兵器,监视军队,控制和打探地方政治情况等等,同时充当皇帝的使者和耳目,收刮钱财,进贡物品等等。由于宦官的陪伴和宦官的作用,使得明代皇帝十分依靠宦官,宦官由于能够满足皇帝的欲望,所以很容易受到皇帝的信任。

明代的特殊政治制度

明代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以前的朝代并不一样,它缺少了一个官僚体系最重要的一环,那就是丞相制度,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元朝丞相干预政事,相权过重的原因,于是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并且把废除丞相之位写在了《皇明祖训》之中。这使得明朝的皇帝除了是国家元首,还是政府首脑。这使得明朝皇帝处理的政务急剧增加。

我们可以看一下明朝的中央的主要权利机关。明朝的行政机构六部:礼部,吏部,兵部,户部,刑部,工部。军事机构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大理寺,通政司,都察院都是直接和皇帝相联系,而且这些机构的很多事物需要皇帝处理。

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按照明史专家吴晗的统计,朱元璋每天需要查看和批阅奏章600多件,如此繁重的任务使得朱元璋自己都受不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杀死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但是当年九月,朱元璋就已经受不了,他下令仿造夏朝的制度,设置四辅官员来协助自己处理政务。

在朱元璋之后,朱棣设置了内阁来协助自己管理政事,当时明成祖安排解缙、胡广、杨荣等人进入文渊阁,参预机务。但是这个时候内阁的大学士只是秘书。但是在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内阁的三杨等人多是明仁宗当太子时期的旧臣,在明宣宗时期,依旧是德高望重的老臣,于是把官阶很高的三孤三少的职务加在了这些人身上,比如杨士奇,他身兼礼部侍郎、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杨荣身兼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此后也被升迁为少师。这样一来,阁臣的官位大大提高,处于六部之上,此外朝廷的政事多由内阁负责处理,内阁大学士把处理政事的方法写在奏章上,供皇帝批阅,如此皇帝的工作量大大减轻。

但是内阁如此行径容易垄断政事,控制朝政,这样就威胁到了皇权。

在明宣宗时期为了制衡内阁,开始让宦官介入了帝国政府的运行。其中明宣宗让一些翰林进士开始教宦官读书,这些培养出来的宦官优秀人才成为皇帝的秘书。其中司礼监负责皇帝的御前文书工作,他于是成为宦官秘书的主要工作地。同时内阁负责的票拟,需要皇帝批朱,事实证明批阅大量的奏章是一人难以办到的,于是宦司礼监的宦官秘书代替皇帝批红,就这样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就应运而生了。于是每日是章奏文书,皇帝自御笔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拟的字样,用朱笔楷书进行批阅,称之为批红。

如此一来,司礼监的宦官权利压倒了内阁,因为批红权就是决定权,如果皇帝管理政事,那么宦官就没有权利,如果皇帝不理政事,那么从权利角度出发,宦官的权势是要大过内阁。如此一来就会看到宦官的猖獗历史大多与皇帝的亲密关系成正比。明英宗时期的王振,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都是这样。他们靠着与皇帝的亲密关系上台。

所以明代的宦官与皇帝亲密,一是明代的宦官制度使然,二是明代的特殊制度使得亲密宦官可以通过皇帝的宠信上台,如此一来给人的印象就是宦官和皇帝十分亲密。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文青,看文青回答内容的朋友,已经中了好几次彩票了。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中有不少的朝代最终灭亡都是因为太监涉政,秦国最后灭亡很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赵高的胡乱统治,那么,作为偏后期的明朝,为什么在有这么多前车之鉴的情况下,依旧将太监推向顶峰,并且还是历史上太监权力最大的一个时代。

这就说道朱元璋了,在建议明王朝之后朱元璋是真正的九五至尊,对历史有过一定了解的会知道,朱元璋喜好专政,想加强中央集团的权力,并且为之杀害了很多跟着他打天下的人。

就这样一个喜好专政的皇帝,在面对太监的问题上也是刻不容缓的,因为有太多的例子证明如果亲信太监那么最终一定是没有好下场的,所以朱元璋对太监做出了种种限制的条例,让太监们不得作威作福。

朱元璋特意令人刻了一个牌子,上面写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意思就是太监们不能干涉朝廷上的事情,如果议论的话会被斩首。不仅仅是一个牌子,朱元璋还特意安排太监的官阶不能超过四品。

尽管如此严加防范,那么为什么后来还是太监掌权呢?

太监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这个时代就是封建时代,所以,时代没有变化,那么太监就会一直存在,而恰巧皇帝都是专政,也就是说皇帝并没有几个能说话的人,太监这时候就成了每天说话最多的人。

尤其是像朱元璋这样的人,为了自己的专权不惜杀害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开国功勋,还有自己的亲侄子和外甥,这都是为了自己病态的专权,在这种情况下,朝夕相处的太监自然也就成为了自己的亲信。

在早期朱元璋是相当抵触太监的,但是到了后期,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中,朱元璋多次委派太监重任,让太监这个群体得以重新走向更大的舞台,可以干涉朝廷中的政事,为后来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朱棣时期太监走向正轨

“靖难之变”后朱棣成功登上了皇位,登上皇位后朱棣就将朱元璋留下的牌子改成了“内臣不得擅自做主”,虽然只是简短的变更了几个字,但是这中间的变化却是巨大的。

这是因为朱棣能够成功篡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太监的帮助,当时朱棣收买了建文帝朱允炆身边的亲信太监,朱允炆的一举一动都被朱棣掌握,这才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宠信太监到底哪里好?可以分享重担

当皇帝是很累的,每天需要批改大量的文件,一个皇帝肯定忙不过来,所以就可以让太监帮助自己批改文件,在朱棣时期还好,朱棣虽然也懒,但是最起码会看管太监批改,但是到了后面,皇帝是越来越懒,最后是太监直接批改文件;

对皇位没威胁

太监是用自己的生育能力来换取权力,就算是得到了再大的官位,依旧没有一个子嗣前来继承,所以皇帝们就重用太监。

(本文图片节选自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是文青,如果觉得不错,原创构思不易,请点个关注支持一下;

上一个关注文青的朋友已经中了好几次彩票了!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三国时期名士名将扎堆,到了西晋感觉就只有低端选手乱斗?

下一篇: 庞统在东吴为什么不得重用?是庞统的思想太前卫了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