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何总在临死时才指出皇子继承皇位?
优质回答:这个问题说的,太绝对了。
汉武帝的长子名叫刘据,生于公元前128年,在公元前122年被立为皇太子,按中国传统的年龄算法,他是个七岁的孩子。
康熙在自己22岁的时候,立皇次子胤礽为储君。这个胤礽出生于1674年,被立为太子时是一个刚满周岁的孩子。
不仅立太子有早的,传位也有早的。
像宋钦宗,赵桓,出生在公元1100年,于1111年被立为太子(12岁),于1125年受宋徽宗禅让登基(26岁),改元靖康。而他的父亲宋徽宗赵佶死于1135年,是禅位十年以后——这还是历经折磨。如果正常死亡,他会活得更长久一些。
除了宋徽宗、唐玄宗这些国家危难之际,不得己的禅位,还有唐睿宗李旦禅位给玄宗李隆基、宋高宗赵构禅位给孝宗赵昚、宋孝宗赵昚禅位给光宗赵淳、清高宗乾隆禅位给仁宗嘉庆等,都是自愿的禅位,并没有外力胁迫。
权力,是很多人向往的,但总有例外。皇位,是很多人羡慕的,但也有例外。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要把权力把玩到最后一刻,才肯撒手。
其他网友观点首先,题主的这个命题就是假命题!
自从以血缘亲属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确立以后,嫡长子继承制度也为之确立。
在大一统封建王朝以前(秦以前),最高统治者在生前就会册立储君,也就是未来的继位者,只不过称谓不同,有的称之为世子、有的称之为储君、有的称为太子(秦始皇之前不能叫皇太子)。
秦朝比较特殊,没有设立太子,继任者是秦始皇死之前写得遗诏昭告天下的。其实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与东周各国的传统有关。在立储方面,一般是等继任国君将亡之际宣布。
汉朝开始,皇太子便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太子就是刘邦与吕雉的儿子刘盈。
皇太子的册封原则上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为根本、以帝王喜好为直接影响因素、母系家族背景为羁绊,形成了这样一套复杂的立储制度。在这种原则之上,储君在皇帝在位时便册立完成。
这种现象有两个时期除外,一个是元朝,一个是清朝。
不错,就是这两个少数民族大一统政权并不遵循。
原因很简单:“没有嫡长子继承的习惯!”
虽然没有嫡长子继承制度,但是元朝却有他们传统的继承体系,也就是幼子继承制度,即所有的财富权利归于幼子。
但是这种草原游牧传统的制度入主中原之后明显“水土不服”,所以在汉文明与蒙文明的交织下形成了元朝特殊的继承制度。
虽然元朝也设立皇太子,但是众所周知,元朝的皇帝是最难当的,一个字——乱!
今天皇帝当得好好的,明天就沦为阶下囚。
清朝也是一个由游牧民族过渡而来的封建王朝。
比元朝稍微较好的一点是,他们没有固定的传统,他们只遵循一条:立贤!
不论是早期的四大贝勒推举代善,还是顺治帝临终指定康熙,都是源自一条:立贤!
不得不说,满清这一个规矩还是比较由有优越性的,治理一个国家,你不能单纯的靠“子凭母贵”,把一个不成器的皇子硬生生扶成太子,那将会是亡国之祸。
清朝只立过一位太子,即康熙嫡长子爱新觉罗·胤礽(实际上按照序齿为嫡次子,康熙嫡长子早夭)。因为康熙皇后赫舍里氏难产而死,其子胤礽很早就被册封成太子。
阴差阳错之间,胤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二次废立的太子、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子、做的最久的太子(共计36年)。
没有皇太子就等于没有储君,夺嫡之乱便会油然而生,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九子夺嫡”便是发生在清朝。
雍正即位之后,为了彻底解决夺嫡之痛,设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就是皇帝在皇子之中选择后继之君,然后写成诏书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防止有人篡改诏书,避免沙丘政变那样的事情发生;二是平息夺嫡,毕竟谁是太子大家只能猜,感觉不是自己,再怎么表现而是闲的,因为传位诏书已经在匾额之后了,不可能再作改动。
结束语:中国古代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度这不假,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白,当上皇帝的可不一定就是嫡长子。也就是说,嫡长子继承制度只是根本依据,太子的废立还是皇上说了算。当然,太子的册封与废立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政治势力暗流涌动,复杂的很呢!在这里能肯定的一点就是,题主的这个问题绝对是假命题!【文 / 楚南青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