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明朝内阁和近代英国内阁有什么区别?

网友提问:

明朝内阁和近代英国内阁有什么区别?

优质回答:

明朝内阁和现代内阁有什么区别?题主的问题问得好。产生于中国封建君主时代的明朝内阁与西方民主制度下的现代内阁,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官制。有关二者的区别,小牛做如下分析比较。

一、明朝的内阁是一种产生于封建君主制度下的中枢辅佐机构。

洪武十九年,朱元璋深思熟虑后,一举废除施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明清两代基本延续了他的做法,再没有重设宰相。但是,半年后,朱元璋又琢磨出来了个“四辅官”,引用一些资深知识分子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四辅官有点宰相的特点,于是,有人猜测朱元璋可能会恢复宰相制。然而,朱元璋彻底打消了人们的幻想,他年富力强、自视甚高,对辅官们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效率都非常不满,于是,他又废除掉了四辅官制。从此后,朱元璋将皇权与相权统揽于身,日理万机,宵衣旰食,一直忙到最后累倒不起。

朱元璋的这种官制模式注定是行不通的,当皇帝的也不是铁打的,无法承受超出极限的劳作。他的后代学不来他,不得不改弦更张。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后登基,于是任命黄淮、解缙和杨士奇等七人为学士,让他们入直文渊阁,也就是进入宫中值班参与机务。他们这些入阁之人就组成了“内阁”,共同行使原宰相的权力。只不过,他们将以前宰相的决策权上交给皇帝,行政权分给六部,职权范围大打折扣。明朝在地方上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形按察使司,从民政、军事和司法三方面对六部负责,并不与内阁发生直接联系。内阁只享有议政权、咨询权和顾问权,皇帝才掌握着国家大事的最早裁决权。这样看来,最初的内阁不是一种掌握行政权力的政府机构。

起初,内阁的地位并不高,大学士官阶也只有五品,比不了各部尚书。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内阁大学士不仅品阶普遍提高,而且大都兼任各部尚书衔,政治地位明显提高,内阁制度也日趋定型。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内阁获得了票拟权,也就是握有代替皇帝起草批示意见的权力,大学士也因此有了首辅、次辅和群辅之分。到了明世宗朱厚熜时,内阁大学士上朝班次已列六部尚书之前,首辅夏言、严嵩等人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掌握了大量的行政权。

二、现代内阁是产生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下的政府机构。

表达西方现代内阁概念的cabinet,在汉语里并没有对应语汇,中国人翻译它时借用了古汉语的“内阁”的一词。可以说,同一个“内阁”语词表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一种是中国古代的咨询机关,阁臣们忙碌于殿阁中,匍匐于帝王淫威之下;一种是西方的政府形式,阁员周旋于议员间,取决于议会的信任。

西方现代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是高歌猛进的资本主义革命的产物。“内阁制”parliamentalisim,准确翻译应该是“议会内阁制”或“国会制”。这说明了西方现代内阁产生自议会,并对议会负责,而不是直接对国家元首(总统、国王或天皇)负责。以英国为例,它的内阁由议会下院大选获胜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获胜的政党也就是执政党了。执政党党首担任首相,受命组织内阁,任命内阁大臣和其他政府大臣。英国现内阁由保守党掌握,因为该党在去年英国大选中,赢得了比议会下院半数席位多36个的优势,稳获组阁权,其领导人约翰逊顺理成章地当选为首相。

实行内阁制的国家还有印度、德国、意大利和新加坡等国,它们的国家元首通常是礼仪性的职务,并不掌握行政权。内阁制国家的总理或首相才是该国的真正领导人,他的权力来自于议会的授予。在这一点上,内阁制与总统制不同,后者由总统大选的获胜者根据赢家通吃的原则,担任国家元首和三军统帅。新总统不必考虑自己所属党派是否占议会多数,就可自行组织政府,新政府对总统负责,只是接受议会的监督。美国如此,印度尼西亚、巴西、土耳其也是如此。

总而言之,明朝内阁与现代内阁只是在“内阁”两个字上看起来有相似之处,实际上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政治制度的产物。明朝内阁是人治社会的产物,是宰辅听命拟旨制的变体,首辅与阁臣往往是从科举考试的优胜者中产生,由皇帝钦定。说到底,内阁完全听命于皇权,是皇帝家天下的帮办部门,宰辅们也只是皇帝的高级家奴。现代内阁则是法治社会的产物,来自西方现代民主制度,对议会负责,对根本大法负责,对选民负责。

其他网友观点

这是我教学中常说的一个问题,下面我为大家做一下比较:

首先要明确,二者虽称谓相同,却有本质不同。明朝内阁是封建社会加强专制的机构,而西方内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机构。知道了这一点,你基本就明白一半了,下面我再做进一步比较:

形成时间:明朝内阁形成于建文帝四年(1402年),但这一年朱棣夺权成功,有的直接说形成于明成祖。而现代内阁最早形成于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后,英国成为君主立宪的国家,国王经常在小密室开会,这就是内阁,后来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成为惯例,下院多数党领袖组阁,行政权转移到首相。1721年(谐音亲爱的)沃波尔为英国第一个首相。

形成过程:明朝由于皇帝政务繁多,起初选用品位低的官员去文渊阁当值,辅助皇帝处理政事,后来内阁官员品位提高。而现代内阁首脑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然后按法定程序进行组阁。

权力大小: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御用机构,秘书班子,始终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不能统率六部百司,后来内阁首辅如张居正权力很大,但和前朝的丞相不一样,丞相的权力是制度给的,内阁的权力是皇帝给的。而西方内阁拥有最高行政权。

最终演变:明朝内阁到清朝继续存在,但雍正时出现了一个相同性质的更加专制的机构——军机处,随着清朝灭亡而消失。而现代内阁制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在不断完善。

个人粗解,欢迎雅评!

其他网友观点

说起内阁制度,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代议制下的内阁制度,但在我国的明朝就已经有内阁制度了,这两者相同吗,答案是否定的,两者迥然不同,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重要的差别:

首先,源泉不同。我们的内阁制度是明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废掉宰相一职使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后逐渐形成的。而西方的内阁制度是在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召集一些政府要员在一个小阁楼里开会而逐渐演变来的。

其次,土壤不同。中国自秦朝初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这一制度基本为历朝历代所沿袭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人们的思想保守愚昧,封建专制的思想根深蒂固,民主的意识非常淡薄,所以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在专制主义的土壤中产生的,其性质也只能是一种封建专制强化的政治制度。而西方早在希腊罗马时期政治民主化就起步了,希腊城邦雅典,它的执政官是选出来的,公民大会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至于罗马,从共和国时期一直到后来帝国的崩溃,元老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这是西方议会制度的来源。奴隶制民主尚且如此发达,何况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之后的西方国家,近代的民主政治思想文化更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正因为有这种民主的土壤,西方的内阁制度也才具有浓重的民主色彩,在其形成以后更是获得巨大成功。这也是我们在民国初年把议会制、内阁制度从西方搬回来却不适合是我们的原因了,我们没有使其成功的土壤。

其次,身份和职责不同。明朝的内阁是皇帝旨意的执行人,是由皇帝任命的,所谓的阁员,内阁大学士不过是皇帝旨意的拟稿人而已,执行的是皇帝的命令。明代的内阁制度不是权力分化的结果,内阁成员既行使立法权(当然不能违背皇帝的旨意)、又拥有行政权(内阁成员多是六部要员),还行使司法权(内阁中包括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和督御史)。而西方的内阁是由议会选举而形成的,执行的是议会的决议,代表议会、代表国家元首行使国家行政权,受到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制约,是三权分立的产物。

最后,植根之制度不同。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明代,我国在南方局部地区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几千年来我国政府一直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发展小农经济,所以这种新现的经济力量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可谓太渺小了。另外,几千年的传统使得所谓的“资本家”即便通过资本运营赚到了钱也不可能有几个人有意识去扩大再生产,而是落入一个怪圈:经商-赚钱-买地-收租-当地主,从而成为可能的资本家又变成了地主,毕竟,商人再有钱也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同时,因为我们国家有先进的官员选拔考试制度——科举制度,而使平民有参政的机会,所以根本不会有人去想:“通过革命实现自己的权利”,“去立法保障自己的权利”,还是怎么样。而一旦成为官员他们慢慢也就成为皇帝的忠实奴才了,

而且入仕以后已经可以维护自己以及家族的既得利益,所以也就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思考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使自己可以维护自己利益的问题了。西方则不同,封建社会时期政权是被贵族阶层垄断,“资本家”即使再有钱也没有参政的资格和权利,只能在下议院发发牢骚,对国家起不到任何作用,也不能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资产阶级的尊严随意被贵族践踏、利益被随意损害,为了参政、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才会去思考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政体。但是资产阶级胜利之初,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开工厂的、还有农场主、倾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世袭贵族,所以因为利益上的分歧也就有了争论,于是政党诞生了。有了政党才使得现代内阁制度成为可能,当然近代的政党政治和我们唐代、明代的党争完全不一样,政治基础不同嘛。一个政党通过选举取得了组织政府的权力,不得不组织一些人来管理国家,根据职责分配国家的权力,通过对权力的控制和对国家的管理,“合法”地实现本阶级(或利益集团)的利益了,西方的内阁制度在新兴资本主义制度与传统的民主政治双重作用下应运而生~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如何看待美国犹他州拟将一夫多妻制合法化,参议院无一反对?

下一篇: 为什么雍正和同母的老十四不合?他妈也不待见老四呢?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