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三省六部制具体是怎样的?

网友提问:

三省六部制具体是怎样的?

优质回答:

感谢邀请。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中央政府分工管理制度。

从历史上看,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到了隋代的时候正式创立。唐代的时候逐步完善。宋代的时候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元代的时候引入了很多游牧民族的管理习惯,所以和唐宋时期有很大的差异。明代的时候,三省六部制被废除。由于唐代是最典型的三省六部制的,因此下面以唐代为例进行介绍。

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当然在某些历史时期还有别的名字,比如武则天时期,就用过凤仪鸾台等。但是最常见的就是这三个名字。从根本上讲,这么划分的目的是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因为原来只有一个人掌握的权力,现在分给了多个人。

中书省的首长称为中书令,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的首长称为门下侍中,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的首长,称为尚书令,负责执行政令。下面又设有6个部,分别是吏部,民部,礼部,刑部,兵部和工部。分别负责管理官员,财政和民政事务,科举事务,司法事务,军事事务和工程建设。唐代初年,李世民曾经出任过尚书令,因此后世这一职位虚设没有人出任。尚书省的事务交由两位副官也就是左右尚书仆射管理。两人各自管理三个部。同样也是因为李世民的原因,民部为了避讳改称为户部。这就是三省六部的具体情况。

唐代时设立政事堂,供三省的长官协同议事。一般需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级才能进入。后来,皇帝为了进一步进行权力的分割,把一些并没有资格进入政事堂的人,强行加入进去。为了和那些三省的老资历长官们加以区别,获得的称号叫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实行了一种很有趣的集体丞相制度。

尚书省的实际最高官员,由于品级和地位相对较低,所以一般是没有资格进入政事堂的。但实际上尚书省掌握行政权力是三省当中实际权力最大的。权力大但是给予较低的官员品级,是中国古代用来限制官员权力的一种方法。从唐代的官员任职情况来看,经常发生中书和门下省的高级官员去充当尚书省较低品级职位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尚书省实际上是位卑权重。也可以看出所谓因为李世民出任过尚书令,后世不再任命尚书令的说法只是一个表面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尚书令的权力太大。

总的来看,三省六部制是对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进行了一次升级改造。三公九卿的特点是,这些人同属于最高官员序列,相互之间虽然有地位高低,但不是上下级关系。各自的权力以实际管辖的对象为例进行分配,独立性较强。三省制度下的一个特点就是按照国家管理的运作流程来进行权力划分。这就使得三省内部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节制的关系。这显然更有助于皇帝对于官僚系统的控制。

但是三省制度的缺陷还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体现在尚书省一家独大,因为行政权力始终是最重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采用不设尚书省主官,同时强化中书和门下两省官员权力的方式,实现三省的相对权力平衡。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到了宋代的时候,采用增设大量新的职位的方式来分割官员权力。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所以到了明代的时候,采用的办法是,废除丞相职务由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同时利用宦官和言官节制朝臣的权力。清代的时候,大体上沿袭了明代的政治体制,只是利用满清贵族取代了宦官在明代的政治生活中的功能。

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元代的时候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政府临时派往地方处理重要事务的机构。也就形成行省制度。后世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时候,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清代沿袭这种制度。晚清时期,在这个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行政管理体制增设了新的机构,但是部这个名称保留了下来。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这套制度是相对比较原始的中央官僚机构管理制度。但就当时而言,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政府管理体制。

其他网友观点

古代的三省六部制是从隋朝开始的,是一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制度。

三省,即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六部,即户部、礼部、工部、吏部、兵部、刑部等六部。

总体来说,整个制度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而又相互牵制,达到权利平衡。共同维护巩固着皇权的稳固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如何评价霍去病?

下一篇: 如果当年关中也属于刘备的蜀国,那么三国局势会不会发生变化?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