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古代诗人靠什么吃饭?如何获得收入?

网友提问:

古代诗人靠什么吃饭?如何获得收入?

优质回答:

古代教育和我们现在不一样,我们现在是普及教育,所有人都有文化,最低也是九年义务教育。

但是古代可就不一样了,古代能够上得起学,读得起书的人一般都是家庭要有一些条件的人,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都是文盲,大字不识一个。

所以有文化能够写诗词的这些人普遍来说家庭的条件是有一些底子的。

古代的生活方式和我们今天有着太多的差别,我们可以有多种方式来娱乐。但是古代可就没有了,玩来玩去也就那么几样,所以呢,写诗也成了有文化人的一种消遣。

这就是第一种人,他们有钱有势有家业写生的,只是他们生命当中的一部分用来消遣和丰富人生。

比如说我们的乾隆皇帝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但大多都是打油诗,只是来调侃一下生活而已。

还有比如我们的诗仙李白,李白的家庭条件是非常好的,不然他也没有那么多的钱去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当然也会有贫穷家庭的孩子上学以后,用来写诗赚一点点钱花。

古代多数的读书人都会以考取功名为主要,那么写诗呢,也是在考取功名之以余来创作一下而已。

就算是写出来了很好的得失也需要一段时间来流传,因为他不像今天一样,我们的网络这么发达,可以出一本诗集出来。

然后等写出了一定名声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人送上门来给他钱,让他为自己写一首诗,就像唐伯虎的画一样,好多人求的是求不来的,所以呢,名声是最重要的。

就拿《陋室铭》来说,虽然隐居了,虽然没有在乎名利,但是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相对来说他这个层次还是比较高一点的。所以大部分的诗人很少普通老百姓家走出来的,需要依靠写诗来换饭吃的。

其他网友观点

众所周知,现在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也是一个非常火爆的职业—新媒体写作者。就比如今日头条上的写作者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我们靠我们的文字感动读者,积累人气,从而获取收入。简而言之,我们是靠兜售我们的知识获得收入,同理,古代的一些诗人、文豪通常也是依靠他们的才华吃饭的,甚至,他们谋生的途径比我们现在的写手还要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干谒权贵:干谒权贵可以说是中国文人永恒的追求,他们并不觉得干谒权贵是一种很可耻的事情,就连大大大诗人李白杜甫都竭尽心力去干谒权贵,后世的小诗人自然也就不避讳这种行为了。我们可以以南宋诗人姜夔为例,对他有很深的研究的夏承焘先生指出,他一生穷困潦倒,除了朋友接济之外,剩下的就是结识达官贵人,依附他们过日子了。

南宋诗人陈造是姜夔的朋友, 很了解姜夔的生存方式。他向人们介绍了姜夔以文字谋生的特点:

“姜郎未仕不求田, 依赖生涯九万笺。捆载珠玑肯分我, 北关当有合肥船。”

在另一首诗中他又说:

“诗传侯王家, 翰墨到省寺。姜郎灿然文, 群飞见孔翠。论交辱见予, 卢马果同异。念君聚百指, 一饱仰台馈。我亦多病过, 忍口严酒戒。终胜柳柳州, 吐水赋《解祟》。”

此诗的第一句“诗传侯王家”, 是说姜夔乃张鉴清客。第二句“翰墨到省寺”, 说的是姜夔《大乐议》上尚书省, 诏付奉常一事。七、八两句“念君聚百指, 一饱仰台馈”, 则表明姜夔的十口之家, 全靠他写作的本领过日子。看得出来,正是他才学了得才为自己挣到了奶粉钱!

2.靠朋友,亲戚接济: 就像大诗人陶渊明,就数次家里揭不开锅,都是依靠朋友的接济。史书记载,跟陶渊明交好的当时的大学者颜延之每次去看他的时候都会拿上一些酒肉。这种朋友间的相互帮助与干谒高官是不一样的,至少人格上来说是平等的,再说了,文人嘛,一般都比较豪放,相互之间救济一些都不算什么。南宋诗人如俞桂在居官时就非常地期盼诗友们到他那里做客, 其诗云:“幸喜居官事不多, 空庭吏散雀堪罗。近来转觉诗朋少, 谁肯高轩为我过?”别的诗人也是这样,如果实在过不下去,就写一首诗叫朋友们来,朋友们当然明白什么意思,去的时候就会带些钱和吃的,这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且文人在相互接济的时候还会玩儿地很高雅,还会写一些诗歌纪念一下,比如刘过有《郭帅遗蕨羹》;王迈有《送笋菰》、《送螃蟹》;张炜有《谢瑜首座寄黄龙茶》;徐照有《谢徐玑惠茶》等。

3.卖自己的诗文字画:我们熟知的大诗人苏轼,精通诗词字画,传说他在街市上看到一位老奶奶在卖扇子,六文钱一个,苏东坡大手一挥题上几个字,瞬间就炒到了六百文一个。这么说吧,只要你的IP足够响亮,你就能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像上文所说的姜夔,也曾经卖过字, 他“四十以前客合肥时, 即已卖字为活”,还有韩愈这样名噪一时的大文豪,光靠给别人写墓志铭就赚得盆满钵满,一句话,只要你有一技之长,都能够在社会上赚到钱。

除此之外,古代的文人还会开私塾赚钱、替人写作赚钱,确实是只要才华到位,不愁填不饱你的胃。

其他网友观点

个人愚见;在古时封建年代,一个人要想有出路,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考取功名,功名也分三六九等,咱们就以明清时的科举为例,当时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是各地考生参加县府的考试,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乡试中举,称为乙榜,又称桂榜。取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或称登贤书。考得第一名者,称解元;

会试是中央一级的考试,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则是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

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一般新进的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因为在权力的中心所以很有前途。

古代人是分等级的,也很重视文人,只有秀才以上的文人才能有权利使奴唤俾,而且国家还给开支,一些电视上演的都不对,地主只能顾长工,有钱的也是只能雇工人,不能有奴仆。

如果没考上的文人,地位不高,生活也多数不好过,比如;杜甫就没有考取功名,最后只能给达官贵人写诗,也得到了皇上的欣赏,获得了一个管仓库的官职养活一家人。

唐伯虎也是,只能给人家画画,有的时候还画一些色情的画,以度生活。像这样的文人比比皆是。有的时候实在没办法,还在大街上给人家写个信件,状子什么的。但到什么时候还是有文化的人有出路,也饿不死。谢谢。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古代爵位不是只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那韦爵爷到底是几品官?

下一篇: 读书人做到贾雨村的程度,是成功了还是堕落了?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