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汉武帝杀子和唐玄宗杀子如何评价?

网友提问:

汉武帝杀子和唐玄宗杀子如何评价?

优质回答:

自古有这样一句话:“孩儿不孝,来世再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下辈子还想投生在这个家;而另一句古语却是这样的:“来世勿愿再做父子,只愿不在出生帝王家。”;前者与后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亲情温暖,后者却是权力横生下的反目成仇。

汉武帝杀子疑因太子造反

历史里要说死冤太子系列,这位刘据绝对是赫赫在列,本身汉武帝起初并不是真要杀他,而刘据因为身居长安被迫接招。

在观汉武帝,汉武帝作为前任皇子中的第十子继位,自登基后一生主张严行律法,因为知道自己这皇位得来不易。

而太子刘据却不一样,从小因汉武帝的倍爱宠信,太子之位不仅牢固,还久居长安,性格偏仁慈,汉武帝还允许这太子接待门客,这一项指标让很多人误以为刘据将会成为继承人,但奈何这位太子长大之后对政治观点却与汉武帝形成了分歧,从而成为死冤伏笔。

也让后续汉武帝在当时听信谗言而派兵召见刘据,太子刘据占据长安,面对父皇的派兵召见也是实属无奈,不得不起兵,历史里很多人说这场杀子是太子早想登基,我觉得是汉武帝自己想掌权,毕竟,权力这个东西一旦上手,不可能那么轻易放下。

这场父子相残,也无非是一场权力争夺而已,太子刘据的死,后续还被追为“戾太子”,就汉武帝杀子一事,我个人觉得杀得也挺好,毕竟汉武帝有作为,后续汉武帝晚年醒悟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嫣有不回顾此事之理在内?

唐玄宗一天杀三子

历史评价里要说绝情两字,当属唐玄宗,但细看你会发现,他的绝情像极了似三子自己咎由自取,本身古代皇权下,就容不得旁人染指,特别是老去之际,皇子初长成之段,这个敏感时期最容易父子相残。

唐开元25年初,唐玄宗的三个儿子就是这样作死的,一天宫中忽传出有贼人作乱,恳请太子平乱勤王,但当三位皇子身着甲胄进得皇宫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贼人没捉到,反而撞见自己含怒待发的父皇,当天三位皇子就被唐玄宗以造反之理变为庶人,不久后赐死。

这件事后续被载入“天下冤之”系列,与楼上太子刘据一般,简称“死冤”,这件事很多历史评价是唐玄宗本身就是导火线,为了皇权借机除掉可能继位的人,毕竟,皇子死了还有其他,而皇位却独一份,这种手法能让自己延续皇权很多年。

《资治通鉴》里是这样记载的,杨洄诬陷太子谋反,唐玄宗赐死三子。

但这《资治通鉴》只是一笔带过,最终何为死,还是皇权不容旁人染指罢了,在帝王家,没有任何比皇权更重要的事,任何皇帝都不例外。

当然这件事很多人看法是,因“玄武门”政变让唐玄宗留下了阴影才赐死三位披甲的皇子,这也存在一定的道理,但我看法是唐玄宗无非是想安坐皇位独揽大权罢了。

总结一句话,皇权害人,也幸得当今不是旧封建,一人独断的年代。

文/探索历史奇闻

其他网友观点

今天小秘书的提问很有一点隐密联系。我刚答过古代名厨的问题,提到了杀子的易牙,这转眼又看到了帝王杀子的事。

说起来,不论是平民杀子还是帝王杀子都是灭绝人性,不过在人们心目中,帝王就不是正常人,所以,他们杀自己的儿子经常也被解释为为了江山大业。

所以,这个江山大业就是把人变得没有人性的东西?

好,闲扯完了,来探讨一下汉武帝和唐玄宗两人的杀人行径各有什么不同。

一、汉武帝杀子是有些被动的。

卫太子刘据与其父汉武帝刘彻,关系本就有些微妙。

刘据是卫子夫所生,起初汉武帝也不是不喜欢他,还曾在其舅卫青的病棍前承诺:太子地位稳固。

然而,刘据这个太子当了好多年,自己都有孙子了,还没有承接大位。他作为储君,心里很煎熬,但又怕父皇看出自己的迫切,因此,连自己有了孙子也不好带到皇宫,生怕汉武帝怀疑他的急切。

刘据的隐忧也充分说明平时汉武帝对他的防范。刘彻虽然年迈,但并不想放权。父子之间,看似平静,其实暗流涌动,因此,在江充的推波助澜下,两人的矛盾激发。

刘据畏惧刘彻降罪,决定先下手为强,起兵欲诛杀江充。而汉武帝以为太子要谋反,遂发兵镇压,刘据兵败逃亡,最终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杀。

刘彻没有直接杀儿子,但儿子的死,与他们之间的互相猜疑不无关系。事情弄清楚后,汉武帝曾建思子宫以寄哀思。这证明在他心中,还是顾念父子之情,并没有坚决要杀儿子的心的;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狠绝太过。

而反观唐玄宗李隆基,他曾一日杀三子。这未免太过于绝情。

说李隆基是个昏庸的人,那是有失公允的,他在多次政变中得以取胜,证明他的手段与政治眼光非同一般。

他在开元二十五年,将亲生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随后又赐死于城东驿。此时的他,年富力强,并非后来天宝年间专宠杨贵妃、不大问朝事的状态可比。

是什么让他痛下决心,日斩三子?难道仅仅是因为武惠妃的枕头风?

这主要是李隆基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变得疑心很重,控制欲增强。因此在听到武惠妃向他哭诉太子结党营私,意欲谋害惠妃及其子寿王时,立马震怒。并在武惠妃构陷三王谋反时不问情由贬谪三王并处死。都是由于他对于皇位的高度警惕引发的。

因此,在我看来,唐玄宗日斩三子的决绝,远超汉武帝的猜疑。

其他网友观点

虽然都是杀子,但二者有本质性的区别,简言之:一个是无意的,一个是故意为之。

首先汉武帝对戾太子刘据是喜爱的,是一直有传承皇位的想法的,他是将刘据当继承人培养的史书记载:“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也就是说在汉武帝后期,汉武帝已经在慢慢移交权力,在培养刘据。

其二当时卫子夫虽然不得宠,但汉武帝还是给予了足够的尊重,没有因为后宫之故有废掉刘据的打算,只可惜的是汉武帝晚年确实有点昏庸被宵小之臣蒙蔽了双眼,结果在奸臣构陷下,刘据为了自保,抢先发难,就算如此汉武帝还依旧不相信刘据有谋反的想法,曾派人前去询问,可惜碰到了贪生怕死的太监,太监在没去在半路上就回来了,然后编造了刘据造反的事实,如此汉武帝才下定决心平叛。

结果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最后意识到是奸臣的构陷,然后把这些人诛杀一遍,并建思子宫以寄托哀思。

唐玄宗就不一样了,他明知太子李瑛等三位皇子是受武惠妃的诬陷却依旧将太子等三人贬为庶人并杀害。其中原因有两点,一对皇权的渴望,当时唐玄宗正年富力强,帝国正处于巅峰期,他不想将权力交接出去,一言以蔽之正当壮年的太子此时存在不合时宜。武惠妃的构陷给了他理由,不管太子有没有谋反,唐玄宗都要将他除去。

另外一个原因太子的母亲此时已不受宠且以过世,受宠的武惠妃与他有子嗣诞生且年纪小,这样一来培养武惠妃的子嗣不影响自己独享皇权,又可以讨好武惠妃。所以太子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被除掉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后世李瑛被平反也不是唐玄宗所为,而是在李瑛的弟弟唐肃宗李亨继位后才为他平反,恢复其太子称号。

因此汉武帝是晚年昏聩误杀自己儿子(刘据自杀),唐玄宗是故意为之且亲自赐死,最是无情帝王家呀!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曹操的孙子,曹魏第二位皇帝曹叡,为何能够成为列祖?

下一篇: 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影响越来越小?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