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承明治,为啥没人说清朝俸禄少?
优质回答:清朝的反腐力度没有明朝的大。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能办事,皇帝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不是特别过分,基本没有因为贪污腐败被处死的,死的都是因为政治斗争。
明朝的基因是由朱元璋决定的,出身决定格局,小农意识就是可患难不可共富贵,占有欲太强,把整个国家都看做自己的私人财产,其他都是打工的,拿的太多就会被干掉,所以才有走狗烹的事发生。
努尔哈赤也算是地主阶级了,后来虽然落魄了但是气度还是有一点的,后金更像是合伙人共治天下,所以和官僚是一体的,和百姓是对立的,只要老百姓管理的好,做官的多拿点好处朝廷基本是无所谓的,反正自己也不出钱。
其他网友观点我觉得明朝比清朝统治宽松得多。清朝是主子统治奴才。皇帝以下倶为奴才。窥见皇帝,必称主子。在统治上,采用高压管治。
比如文字狱,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一句诗就连坐杀了万多人。还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血淋淋的人头。
总体而言,明朝的吏治好于清朝。言官是叽叽喳喳,但也不乏硬骨头,杨继盛,杨链……明朝的官敢说敢做,硬骨头一抓一大把,名臣也多。于谦,张居正,海瑞,杨一清,李东阳,夏言,徐阶,杨廷和,梁储,王阳明,高拱,孙承宗……
世人称道的曾国藩,李鸿章,放明朝,也就算个合格线。他们能比得上于谦的力挽狂澜吗?他们有张居正的政务能力,变法中兴的功绩吗?曾国藩也只算半个圣人,(窃以为还未必够格),王阳明可是实实在在的圣人哦。
窃以为,之所以没人说俸禄低,是因为清朝的官员计划外收入太多。这点工资,洒洒水。清朝统治者从来觉得对老百姓予夺予取属于正常。故此六下江南,游山玩水,带着能赋诗的和尚,浩浩荡荡,吃吃喝喝,接待的官员趁机大捞特捞,上下皆大欢喜。哪里还有人会嫌俸禄低呢?
其他网友观点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清朝时期官员之所以没有人抱怨俸禄少,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雍正时期,推行了一种养廉银制度,何为养廉银,我们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培养清廉的一部分钱,让官员们每个月能多拿一部分养廉银,这样大家就不会去想着贪腐了。
但是这都是统治阶级的一厢情愿,就算每个月都有养廉银,但是还是满足不了很多官员的私欲,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今天我们就主要来说一下这个养廉银子。
养廉银制度的由来雍正时期,是一个吏治整顿较为严格的阶段,比如雍正为了充盈国库,采取了摊丁汝母,火耗归公等等手段,目的就是为了让国家的税收能够多一些,以备国家不时之需,还有就是治理国家吏治。
那么推行养廉银制度,也是整顿吏治的手段之一,为什么要推行养廉银制度呢?
首先就是为了防止滋生腐败,让大小官员在正常俸禄之外,再有一份收入,这份养廉银的收入,比正俸(日常工资)还要高。为了照顾全国官员所在地区的经济富庶贫瘠之差,国家算是对于官员的一部分补贴,我分析其实目的也是为了防止官员搜刮百姓,满足私欲。养廉银发放对象并不是每个官员都有养廉银待遇的,官员体制分为:京官,还有地方官。
京官:京官是没有养廉银的,但是京官享受“恩俸”,恩俸也是一笔不小的金额。 地方官:既然京官具有“恩俸”+“正俸” 那么,地方官肯定心里不平衡,那么朝廷 就采取了“养廉银”来平衡一下地方官的心理。养廉银地区差异刚才说到, 每个地区的经济富庶程度不同,那么针对官员的养廉银发放金额,也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比如:西北,西南,陕甘地区,边境偏远地区,战事也比较频繁,经济相对落后,那么国家对于该地区的官员,养廉银相对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