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左右,因为爱喝茶,经常去台湾省岛拜访普洱茶前辈。记得当时台湾省的普洱茶圈流传着一句话:普洱茶是各种茶的墓地。
当时很好奇的问前辈们为什么这么说。他回答我:因为普洱茶有独特的个性,不管你以前喝什么茶,一旦接触到普洱茶,就很难再喝了。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普洱茶是所有饮茶人的最后一站。我接着问:普洱茶有什么特点是其他茶没有的?他笑着回答我:有很多原因。可以慢慢喝,慢慢体会,自然就明白了。
这句流传在台湾茶界的话我真的琢磨了很久,越琢磨越觉得有道理。我的理由如下:
1.普洱茶特别浓。
清代阮福,1825年《普洱茶记》初写道:普洱茶名扬天下。最好吃,尤其是首都。现在每个人对颜的解读都不一样,但都有很强的意味。
当年因为只有两家国营厂生产普洱茶饼,所以普洱茶就是勐海茶厂和下关茶厂的代名词,这两家国营厂生产的茶饼也是苦的代名词。然而,当你仔细品味这些苦涩而霸气的工厂茶时,你也能惊叹于它们厚重的茶质所带来的味觉爆炸的力量。这种爆炸式的口感,对于刚开始喝茶的新茶客来说可能难以忍受,但对于患有严重茶瘾的老茶客来说。
2.普洱茶的派别很多,总有一款适合你。
总的来说,茶是一种修行,是一种风味。比如龙井茶讲究优雅清新,武夷岩茶讲究烘焙功夫,正山人种要香要红,福鼎白茶讲究优雅美观。这些茶虽然各有特色,但各自的茶汤风格都趋于单一。只有普洱茶是全包的,有生茶,有熟茶,有平台搭配,有大树纯料,有干藏,有储藏。
我觉得普洱茶这20年来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它能够吸收习惯喝其他茶的各个族群。比如,一些以前喝绿茶的人,喝了之后觉得绿茶的力度不足,再也无法满足自己沉重的茶瘾,于是转而喝生普洱茶。别人本来是喝铁观音的,喝着喝着就坏了肚子,才发现有普洱熟茶养胃。一些狂热的爱茶者在喝过各种茶后都有同感。他们去茶山找茶泡茶,才发现大树茶这种古老的茶,有一种不一样的味道。因为普洱茶有很多变化和组合,所以吸引了各路茶友改喝普洱茶。
3.普洱茶五花八门。
一般茶叶口感清新爽口,所以出厂时大多是最佳品尝期,如绿茶或乌龙茶(这些茶叶为了延长最佳品尝期,必须真空包装或放入冰箱)。而武夷岩茶和单丛茶茶存在退火问题,其最佳品尝期约为2 ~ 5年。只有普洱茶讲究越陈越香,才能在陈方经久不衰。国家认可,没有设定保质期。
目前国内茶界对于普洱茶能否陈年更好闻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因为与本文主题无关,我就不做评论了(也许以后可以在专门的文章里讨论)。但以我近20年的收藏经验来看,结论是:有些好茶在某些储藏环境下能陈年,闻起来更香,而来自新厂的工艺香经过几年陈方就能转化为原香,几年后再转化为木香,最后变成药香。
普洱茶的品种除了茶叶品质优良外,还取决于良好的储存环境。而仓储问题也是目前的乱象之一。什么是好的仓储?目前仍有不同意见。目前仓储的共识似乎是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但有区域纠纷加剧的趋势。北方人说北方仓储好,南方人说南方仓储好,茶山原产地人说云南昆明仓储好,香港深圳的茶友说传统湿仓储最好(个人觉得台湾省仓真的不错)。什么样的仓储好?这个恐怕还需要时间来验证。这里也是收藏普洱茶的好去处。
换个角度说,目前很多茶都在试图模仿普洱茶的模式,因为被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说法所吸引。基本上我不否认这种说法。事实上,所有的茶都会变老,甚至有可能变得越来越香。但普洱茶因为茶质厚重,可以陈化,可以承受漫长岁月带来的氧化降解,使普洱茶既有老味,又有陈化后的茶香。但一般茶叶的原始设定是出厂即饮(中小叶台茶的茶叶品质有限)。这样的茶陈化后可能会有老的味道,但其本身的茶质可能会被氧化过程消耗掉,变得无味、香、淡(无法产生唾液)。
4.普洱茶的增值特性
我不需要解释这个。毕竟很多人都比我清楚。由于普洱能够陈方已久,自然具有一些特殊的金融属性,所以各种囤积炒作也随之而来。
据我所知,普洱茶是可以增值的,但增值的前提应该是基于茶汤目前的表现。换句话说,应该是呈现多少味道,卖多少钱。以口感为基础,以市场的存量为参考,给普洱茶增值才是硬道理。不幸的是,目前的市场正在逆向运行,品牌和栅栏主导了定价权。生产过剩就是消费不足,导致市场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从目前的情况可以看出。
综上所述,普洱茶的确是所有饮茶人的最后一站。爱茶者一旦接触到普洱茶,就很容易留在普洱茶的世界里,没有回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