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市场进入下行期,单纯强调树的产地、树龄、勾兑已经不能满足产品推广的需要。好的古茶产品要结合普洱茶的历史来推广。关于普洱茶的历史,有两点需要发现。一部是茶山贡茶史,一部是六大古茶山清代贡茶史。
据考证,南诏政权允许这些地方的被征服部落保留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同时规定当地土特产必须纳贡,茶叶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茶,作为南诏的贡品,也应该叫“贡茶”。正是南诏的统治和对茶叶的需求,使得银圣城成为南诏时期滇南茶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也是南诏银圣贡茶的中转地。南诏统治民族(即今天的白族、彝族的祖先)孟社曼就是通过银盛城,采集云南南部澜沧江流域普子曼(即今天的布朗族、哈尼族的祖先)所纳贡茶,配以“花椒、生姜、肉桂”饮用。12世纪,南宋的李石在《博物志》第七卷中重复了这段话,说“茶叶留山含银,采摘时混椒姜煮饮”。银生茶是当时云南茶叶的总称,也是后来普洱茶的前身,只不过“银生茶”是“散采的,没有制作方法”。历史上,云南地处偏远,素有“极边之地”之称,加上南诏的统治,制茶的方法和技术落后于当时内地的团饼茶生产。在历代王朝中,银盛贡茶是皇宫必备的贡品之一。根据这段历史,我们可以联合推出一些古茶山和特定普洱茶产品,从而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
与台地茶相比,老茶领域还没有古树茶的例子。这也造成了很多人认为古树茶后期改造不如梯田茶,然后去追大邑、下关的梯田茶。但从清代皇帝的贡品来看,很多贡茶都是用古树和春茶制成的。其中,对雍正时期多次贡茶普洱茶的记载较为准确。
雍正二年八月初二,云贵总督高奇卓做了一个计划:“大普洱茶100元,中普洱茶100元,女儿茶500元,芽茶20筐,茶膏40箱……”
雍正三年七月十三日,云南巡抚扬名时,他算了一下:“大普茶八十元,中普茶一百元,小普茶二百元,女儿茶五百元,芽茶二十筐,茶膏四十箱……”
雍正八年九月十八日,贵州巡抚张广泗说:“大普茶九十元,小普茶九百元,普茶尖九十瓶,普日茶九十元,茶膏九十箱……”
清帝评价普洱茶是“茶汤如宝石”。可见当时古树茶的转变是惊人的。
现在很多茶商把目光放在古树、纯料、小山上,而忽略了普洱茶的文化本质。茶的价格取决于谁喝它。有多少名人评论过这款茶?有了文人的赞美,茶就有了文化的灵魂,有了帝王的宠爱,茶就有了粉丝。与其说茶有多好,不如说谁喜欢它。你怎么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