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古代的“一字王”和“二字王”有哪些区别?

网友提问:

古代的“一字王”和“二字王”有哪些区别?

优质回答:

一字王,也就是单字王,最高级的亲王,使用的名字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特别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国名,后世分封的单字王大多取自这一时期的诸侯国名,齐王、楚王、赵王、秦王、梁王之类的。

二字王,也就是双字王,低于亲王的郡王,使用的名字一般是郡县地名,比如临淮王、长沙王、汾阳王、九江王等,所以二字王在级别、待遇、地盘上要低于一字王。

(刘胥,汉武帝第4子,获封广陵王,图为刘胥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墓。)

清代文人袁枚在其《随园随笔·官职》对一字王有详细的描述,他以《辽史》为例指出,在辽代一字王最为尊贵,为国王,二字王为郡王,较一字王要卑。

这里面又以晋王最为尊贵,原因是历代很多晋王的都当了皇帝,比如司马炎、司马睿、杨广、李治、李存勖、赵光义、也孙铁木儿,还有死去的晋王追封为皇帝的。

(古代还没有一个女性能封王的,封侯的倒是有几个,比如明末的秦良玉,被封为忠贞侯,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作为女将单独列传的女性。)

在明朝,朱元璋恢复了周朝礼法,爵位按照诸侯分封,皇子封亲王,也就是一字王,世子袭亲王,庶子封郡王,也就是二字王。

不过这里面有很多异议,比如中山王,从字面上来看,是二字王,但中山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国,理应与一字诸侯国平级,比较出名的是中山王刘胜,他是汉景帝之子,应该封一字王,但封了中山王。

(杨广,12岁册封为晋王,后即位为皇帝,史称隋炀帝。)

这是个历史问题,汉景帝时期,诸侯势大威胁到中央,为了遏制王们势力,景帝把大部分儿子都封为了二字王,刘胜也在内,所以这是特殊时期的对策,看来景帝那会儿已经在考虑削藩了。

还有几个比较牛的二字王,比如海陵王、琅琊王,金国的完颜亮本是庶出,封海陵王,他是弑君篡位,当上皇帝的,而琅琊王司马睿,是在八王之乱后,被拥戴,先进封了晋王,再当皇帝的。

(图为代王府九龙壁,朱元璋第13子朱桂获封代王。)

说个题外话,爵位里一字王最贵,而谥号里面,常见的皇帝好多个字,臣民们,最高的有文正、忠武,其实也有稀罕的单字谥号,比如卫青谥号“烈”,王安石谥号“文”,朱熹谥号“文”,当然朱元璋规定了,明朝亲王必须一字谥,所以不再稀罕了。

其他网友观点

一字王全称是一字并肩王,这是王爵的最高封爵,意思是可以跟国王平起平坐(并肩),也就是说不把他当成部下,而是盟友。这个制度起源于周朝,当时的皇帝二字还没有出来,王就是最高的统治者。比如周王称王,楚王自己也称王,但是这楚国可没有被并入周朝统治范围,二者是平级关系,周王与楚王这种就是一字并肩王。而同期的秦齐晋国君都不是王爵(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等),他们只是侯爵或者公爵,是低王一等的。

战国时期,魏国强大后开始学楚国的方式,让周王封自己为王,这种实际上也是一字并肩王,后来的齐秦燕赵也都是自封的,或者其他几个战国互相承认的,并不是出自周王本意,这几个国家称王后虽然还是奉周为宗主国,但是统治权限则完全不受周朝控制了。

二字王就不同了,二字王起源于汉朝。由于皇帝已经出现了(秦始皇以后),这时候的王爵已经不再是最高统治者了,所以皇帝很慷慨的就把王爵册封出去。这时候才会开始有所谓的各种王。

所以可以这么理解,从二者起源上看,一字王是自封的,二字王是皇帝册封的。但是在有皇帝时代,一字王跟二字王没什么分别,并肩王也不再值钱,反正都得低皇帝一等。

其他网友观点

什么叫“王”?

《荀子·正论篇》说:“令行于诸夏之国谓之王”。

贾谊《新书·匈奴篇》说:“王者,天子也”。

总之,先秦的王,是全国唯一的、最高的统治者。他自称天子,以为自己是代表着老天爷统治全国的。

因此,在夏、商、周三代只有天子一人才能称王,“王”成了天子一人专用的尊号。

中国的皇族封王制度历史悠久,夏、商、周有之雏形,西汉正式封王,一直到清末更有之;历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乃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达约四千年的历史。封王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皇权与王权实力的分配制度。

封王权力加强与削弱,其目的都是为了皇权的巩固和统治的稳定。封王权力加强,如西周的“封诸侯,建藩国”,汉高祖刘邦的封国,西晋、隋初的封王兼领方镇,明太祖朱元璋大封王爵都是为了拱卫皇室,巩固政权。在宗法血缘关系十分浓厚的时代,一个拥有四海的天子,如果不与皇族子弟共同分享天下是行不通的。

而在这漫长的封王历史中,就衍生出来了有趣的“一字王”和“二字王” 。

在汉王朝的时候,诸侯王并没有所谓一字王、二字王之分,由于汉王朝的王爵是实封,所有诸侯王都有实际对应的封地。因此,汉朝的王爵皆以封地为号,封地在齐地则为齐王,封地在淮南则为淮南王。

这时候,一字王的齐和二字王的淮南是没有高低区别的,也就是无论一字王还是二字王,地位相当。

从两晋隋唐时期起,这两种王开始有了实质性的区别,一字王,书面叫亲王。一字王全称是一字并肩王。一字王就是指封地为一个字,那就是汉十三州的州名,或春秋战国的各个诸侯国封地,也就是说一字王是一州之王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地位是皇帝之下第一等。

具体还有排序:秦王、晋王、齐王、楚王、魏王、赵王等等。

二字王,书面叫郡王。二字王就是按地名或功名、美称封的王爵,就像九江王,靠山王,洛阳王,南阳王,开平王等等。因为封地为一个郡,也叫郡王,如上述洛阳(郡)王、南阳(郡)王等。

当然,封王也有特殊情况:其一以军功为号,如大名鼎鼎的平西王(吴三桂)。其二寄托祝愿,如明朝末年被李自成干掉的那个“福王”。其三以德行为号(这个主要在清朝),如雍亲王(胤禛),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在当皇子的时候性格是很冷静、从容的,所以得了个“雍”字,再如怡亲王(胤祥),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性格很随和,平易近人。

到了清代,皇帝的儿子封亲王,而亲王的儿子封郡王。皇子不都封亲王,亲王之子袭封时,还要降一级。封王的王府都在京城,封号也不带地名。封王多身居要职,掌握很大权力。

根据《清史稿·列传·诸王》统计,从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至清末的二百七十余年间,只封亲王三十六位(不含追封和袭封亲王)。

清代共有十二家铁帽子王,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后期在政治斗争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这十二位王是: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清代异姓王有: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义王孙可望(包括袭封的共十五人)。

虽说从两晋隋唐起有亲王、郡王之分,但有的两字王也不是郡王,比如中山王,中山是先秦时期的诸侯国名,其在战国时期的实力与影响力,可以说仅次于战国七雄。作为亲王的封号,中山王的封号可以说远胜于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一字王。

再则,历史上有名望的大郡,如淮南郡、长沙郡等通常也都不会作为郡王的封号。

所谓的一字王与二字王,并不是准确意义上的亲王、郡王之分,而只是通俗意义上的大致区别。其实最开始封王都有实际封地,封地上的出产、税收、军政都是封王所有,中央只有监察权,但汉朝藩王作乱,削藩后,就很少给“王”实际封地了,只是作为一个荣誉称号,体现俸禄水平。这些王要么住在中央,享受荣誉称号和俸禄,要么住在封地,但是对地方没有管辖权,反而要受到地方官的监控,防止作乱 。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天启皇帝为什么默认东林党官员被魏忠贤残酷迫害?

下一篇: 美国军事实力世界第一,为何只打一些小国家呢?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