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网友提问:

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优质回答:

在古代历史上,有一个十分历史悠久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之为科举制度,在悠久的历史上,这项制度可以说带给很多人幸运,同时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尤其是在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榜眼、探花,就更是显得不一样了。

正因为这三者的特殊性,所以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状元、榜眼、探花在今天相当于什么学历呢?虽然这个问题有些难以回答,不过我今天还是试图从现实的角度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阐述。

科举制度的兴起

科举制度是首创于隋朝,在唐朝时期得到完善,两宋时期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算得上是科举制度的巅峰时刻了,这一制度在历史上留下很多精彩的事迹,也培养出了很多古代的厉害人物。

不过就科举制度本身的性质而言,并不是类似于今天的学历考试,可是又与今天的高考之类的学历考试有着一定的关系,要是单纯从性质而言,科举考试其实更加类似于今天的一些公务员考试,一旦考中之后,便有机会成为官员。

可是从形式上来看,科举制度又类似于今天的高考,人人都可以参与,没有学历限制,公务员考试可是有学历限制的,很多要求都至少是本科以上,有的甚至要求研究生以及博士,科举制度在古代是没有这么多限制和要求的,就类似于升学考试,是走向人生下一阶段的重要跳板,一旦成功,则可能改变一些自己的命运。

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后来基本成型之后的科举考试是这样的,前前后后需要经过六次考试,才能最终确定出来状元、榜眼以及探花。接下来我就分别来讲一讲这六次考试分别代表的是什么。

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次考试称之为县试,其中考中的学员称之为童生,没有考中的就没有机会参加下一级别的考试了,只有童生才有机会进入下一级别的府试,府试能够入围的学员称之为秀才,秀才参加第三级别的考试,也就是院试。

在院试中入围的学员称之为举人,在明清之前,就算已经达到举人的级别,还是不能做官的,需要继续向前考试方可,而到了明清时期,实际上举人也已经可以当官了,比如清朝时期的左宗棠就是举人,一直没有考中进士,但是他还是成为了封疆大吏。

举人继续参加第四级考试乡试,在乡试中入围的称之为汞士,第五级考试是会试,会试入围的称之为进士,不管是在明清还是明清之前,实际上进士都已经是有机会做官的了,甚至状元、榜眼、探花实际上也是和进士差不多的,只是说他们是在进士中又进行了一次殿试,在殿试中成为一甲第一名的称之为状元,第二名称之为榜眼,第三名称之为探花。

当然了,在殿试中最后入围的是有三甲的,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一甲是最高等级,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些都是在殿试中的入围之人,虽然没有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但至少已经是榜上有名的了。

从这样的过程来看,其实想要成为状元,确实已经是绝对不容易的事情了,换言之你需要是全国第一名,才是状元,要不然是没有什么机会的,足以见得状元是多么了不起,那么状元、榜眼和探花在现在相当于什么学历呢?

状元、榜眼和探花相当于什么学历

前边已经说过,要是从考试的性质来讲,其实科举考试更加类似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所以状元就相当于是公务员考试中最好的岗位的第一名,榜眼就是第二名,探花就是第三名,他们三者是属于同一个档次的,只是排名不同而已,换言之就是三者都在一个单位,只是职位和待遇不同而已。

可是根据科举考试的形式来说,与今天的升学考试还是有很多类似之处的,我们根据科举考试的六个级别,可以和今天的升学考试来进行一下类比,这样一来也就基本可以类比出学历来了。

我们今天的第一次升学考试就是幼儿园升小学的升学考试,我们就把科举考试中的第一个级别县试当成幼儿园升小学的门槛(很明显这种类比是不准确的,可是我们忽略一切因素,单纯根据等级来类比一下)。

第二级考试是府试,就把今天的小学升初中当成是府试,第三级别是院试,也就是今天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只要能够顺利升学到高中,基本上大学是没有什么悬念了,和当初成为举人之后有机会做官有相同之处。

第四级是乡试,也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高中升大学,乡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你是否中进士(重点大学),要是成绩好中了进士,以后的前途将会更好,要是成绩不好也至少是一个举人,还有机会继续考试。

第五级是会试,就类似于今天的本科生考研究生,这一个考试难度不大,基本上只要能够考中进士,在会试中都是不太容易被淘汰的,和今天考研究生有相似之处,第六级就是殿试,也就相当于今天的研究生考博士。

殿试入围分为三甲,就与博士区分学校和级别待遇一样,状元、榜眼、探花是一甲的前三名,就类似于今天博士中成绩最好的前三名,这些人通常都是中科院之类最好的研究机构中的成员,换言之,就是说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实际的学历类似于今天的博士学历,只是他们是博士中最优秀的三名而已。

结语

虽然说科举考试与今天的学历考试有很大的区别,可是我们结合社会的现实来分析,会发现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要是古代没有科举考试,今天没有高考这些考试,那我们普通人哪有机会改变命运呢?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其他网友观点

古代状元、榜眼、探花这一甲前三,应该是接受皇帝殿试之后获得的一种称号,这是一种选官制度,即科举制度。当然,象状元、榜眼、探花这样的称号,包括进士、举人、秀才、童生等,大致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学历的官方认可,我们当代人戏言为学历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如果我们现在非要拿他们跟当今的学历比较的话,那状元、榜眼、探花相对应的就应该至少是院士级别。院士当然不是学位,博士生或者仅仅是博导,恐怕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

第一、获得此三种称号者,他们往往都皓首穷经,历经数十年乃至终生的寒窗苦读。

科举考试和现在的考大学难度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现在高考,报考和录取人数大致是,报考1000万左右,录取在800万左右。

无论从报考人数,还是从录取的数字,以及从录取率上讲,确实比较夸张了。

七十老童生。科举,考进士,特别是经学,十三经有多厚,多少个字词?所以啊,学子们皓首穷经,读书都白了头发,也往往难以得偿所愿;能获得殿试资格,面圣,那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人中翘楚。《范进中举》我们都学过的哈。

为这个,古代的学子们可真比现代人刻苦多了,什么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骨、积雪囊萤,程门立雪,等等,无不用其极,那叫一个刻苦。

第二、状元、榜眼、探花,他们殊获殿试,他们是“天子门生”。

科举制度始自隋唐,终结于清末开封贡院,也就是河南大学的前身所在。

科举制度下,士子科考被录取,士子就称其监考官员为宗师,为老师,自称为学生,这样一种师生关系。你比如,欧阳修作为监考官录取了苏轼,那苏轼见欧阳修自然就称为老师,苏轼就是欧阳公的学生。

到宋代,科举殿试,已经成为一种制度,一个必须要经历的程序。即是,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必须要经过最高皇权、皇帝来亲自做最后的一道测试,决定最终优劣贤愚。进士二级考试,之后就入围三级殿试。皇帝亲自在朝堂面试各路高才新晋,钦定名单,由此产生状元、榜眼、探花。所以说,这三位殊荣获得者又称之为“天子门生”。

第三、状元、榜眼、探花属于人中龙凤,数量极少,实实在在的稀缺资源。

历朝历代的科举,举行的次数,录取的人员及比例,都是大同小异,殊途同归,一个字,少,两个字稀缺。

唐代,每次录取最多也就一二十个,少的也存在每年几个的情况,具体录取数字是不固定的,总之一个难。

两宋三百余年,抑武扬文,对文人士大夫比较重视,总共录取进士2万人,平均每年170人左右。那一甲前三的状元等,数量不会变呀!稀缺。

明清科举制度最完善,进士每年录取300人左右,一甲前三也不会变。

物以稀为贵,确实属于稀缺奇才,能得此殊荣者,凤毛麟角,都是各地的人杰,人中龙凤。

现在中科院院士大概是830余人。我们最近所熟知的钟南山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这种级别的高级人才,数量是相当有限的。这样,那状元、榜样、探花可能比较适合对应的就是院士了。

至于博士,或者博导,博士生导师,我们来做个简单列举,数字的比较。就目前来说,法学界的博导大概健在的人数为1500左右,坚持在一线研究、主持教学工作的在1200名左右。这是一个学术领域的,就是法学这一块。那许多领域一定也有人数不少的博导了。当然,这个数字是相对的,对我们全体国民受教育的程度来说,这样的数字是不够漂亮的,还需要更多。

本科,跟一甲前三的状元等比,真的不是一个级别,不是一个层面的。

其他网友观点

古代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科举制也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制度,把天下掌握知识的读书人都“为我所用”,而这些知识分子也将考取功名当做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途径,作为一生的追求。

古时将第一名称作“元”,如状元,解元,会元。其等级也是很分明的,层层递进。如未中秀才之前的读书人,无论年龄大小,均称作“童生”,几十岁的老童生比比皆是,等到考取秀才,才能作为州府县学的“生员”,参加省级考试——乡试。这种考试比较正式,明清时,每三年一次,一般都在省城应考,上榜的称“举人”,头名叫“解元”,我们熟知的唐伯虎就中过乡试头名。

乡试过关后,还要赶赴京城,参加全国范围的选拔考试,高中的称“进士”,头名称“会元”,成为更高级别的人才。过去赶路全靠走,往往是路上就要花费一月数月,家境不好,身体不好的,极易潦倒于路途之中,风险很大啊。

会试过关了还不算完,要参加皇帝钦点的“殿试”,通过者都能称作“天子门生”,很炫的感觉有没有。殿试前三甲才能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运气好的状元还会被皇帝选为女婿——驸马,一步登天。

明清时期,还会从进士中选优点为翰林,进入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古时重文,人才选拔只看文章才学,没有科技工程类的选拔,因此比照如今算是“国家社会科学院”,前三甲的状元榜眼探花,进翰林院问题不大,算是“院士”吧。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一战败回“解放前”。你有没有“一战败回解放前”的失败例子?

下一篇: 宋朝都有哪些摄政太后?历史对她们的评价如何?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