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谋士的排名是怎样的?有何依据?
优质回答:三国是个大师云集的时代,在谋士方面,有智勇双全的程昱、奇谋百出的贾诩、心存汉室的荀彧、少年鬼才的郭嘉、奇策善谋的司马懿、妙计横正的法正、才华横溢的庞统、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肝老臣张昭、深谋远虑的鲁肃、风流倜傥的周瑜、胆略兼人的陆逊。
图为太行山黄牛岭,司马懿藏兵洞,留有石槽、官龛等遗址。
只以谋略,每个人都有闪光点,无法定论,如果结合取得成就、事件影响力、谋事谋自己,再算不上点运气的话,大概的排名即可以出来,诸葛亮肯定第一位,文韬武略,后世敬仰;第二位司马懿,大智大勇,成就最高;第三位程昱,这里解释一下,此人上马能掌军、下马能谋事,曹营中第一个做到都督,几次替曹操力挽狂澜,没此人曹操早就灰飞烟灭几次,曹丕登位关键人物,活到80能善终。
正史上的周瑜,称为奇才,孙权赞其有王佐之资,文武兼备,位列唐武庙和宋武庙。
第四位周瑜,天纵之才,东吴鼎立的核心人物;第五位贾诩,几次易主能独善其身,以少胜多的官渡、潼关之战均此人出谋划策,统兵之贤将,著多部兵书,能善终;第六位荀彧,替曹操灭袁绍、除刘表,统一北方首位功臣,可惜心系汉室;第七位庞统,三国时期智商最高,才华太横溢导致情商太低,长得又丑不受待见;第八位陆逊,夺荆州、败刘备、御曹魏,20多年在东吴出将入相,辅佐太子的旷世儒将;第九位郭嘉,平定吕布、解决刘备、平定北方都有此人身影,但死得太早;第十位张昭,个人觉得此人文学成就更高,他被称为东吴仲父。
图为庞统墓,此人智力超群,奈何长相也超群。
此外,还有出身名门的一代奇士法正;促成孙刘联盟,和诸葛亮成挚友的鲁肃;来无影去无踪的颍川名仕徐庶;辅助袁绍虎据四州的田丰;招招打要害的,可惜投了董卓的李儒等等,都留下了设谋献计的成功案例,在此不多论述。
其他网友观点这个问题太难了,斗胆来排一下。请大家口下留情,希望一起探讨。
1、司马懿
司马懿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是人生的大赢家。
他早期韬光养晦,不显山漏水,瞒过了曹操犀利的眼光,对他没有丝毫戒备。一直觉得曹操与司马的暗战是最精彩的,两个超级厚黑大师过招啊!
他劝曹操取汉中后直接灭刘备。他劝曹操不要让胡修、傅方镇守边疆。
他在关羽北伐时劝曹操不要迁都,又劝曹仁不要放弃襄阳,在关羽败亡后劝曹操不要迁徙边疆百姓。他先斩后奏克日擒孟达。
他料到诸葛亮会出祁山,又料到诸葛亮会早死,并最终耗死诸葛亮。
他计灭曹爽,为子孙营造了基业的基石。他升官若干次,死后追谥宣皇帝。
人称诸葛亮大智若仙、司马懿大智若怯,果非浪得虚名!但是诸葛亮星陨五丈原,天下自然落入最后的智者司马懿手中。
2、贾诩
谋鬼贾诩,深沉有智,福寿双全,关于他和郭嘉孰优孰劣,至今争论不休。
他遇叛兵假装段熲外孙,躲过杀身之祸。他在董卓死后劝凉州兵杀入长安挟天子,此举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他两次拜辞李傕的封官以保身,多次化解凉州军内部争斗;他后来又设计为献帝削弱李傕势力。他及时投奔张绣可以既保全家室又荣耀己身。他看透了刘表是个废物。
贾文和料敌制胜:先劝张绣不要追曹操,张绣不听,败;又料到曹操无备劝张绣追之,胜,对手是曹操这样的顶尖高手,真是令人赞叹。
他料到曹操能战胜袁绍,劝张绣归曹操。他为曹操设计大败袁绍。他劝曹操不要忙着进攻江东,应该先养力,眼光高明之极,而曹操不听,果有赤壁之败。
他进献离间计,离间韩遂、马超。
他以袁绍、刘表父子故事劝诫曹操,立长子曹丕为储君。他料到三国鼎立之后是持久战的到来,更多的是国力的比拼,劝曹丕不要轻易征伐。
他明哲保身,不结高门;升官至三公,封侯。
贾诩处在这样的混乱世界中,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见用于世,却能明哲保身,守道正命。相比于郭嘉的早夭、诸葛的死而后已,贾诩算是人生的大赢家了。
3、郭嘉
鬼才郭嘉,号称“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赏被传为佳话。
他眼光犀利,看出袁绍是个废物,为曹操提出和袁绍相比的“十胜十败”论。
他坚定了曹操灭吕布的决心,认为应该一鼓作气灭之。他劝曹操不要杀刘备以归天下之士,又劝曹操不要放刘备以免贻害一方。他精准的料到征讨刘备时袁绍不会袭击后方。
他神一般的预测到孙策会在官渡之战前死于小人之手!当时所有人都看好“小霸王”孙策,惟有郭嘉不把他放在眼里,称其“必死于匹夫之手”,真是神人也。
他劝曹操扔下辎重,轻兵奔袭蹋顿。
郭嘉这种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能力,非其他人可比。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乌丸清剿袁势余患后,笃疾而夭,年仅三十八岁。
诸葛亮赤壁战败后,痛苦郭嘉。
4、诸葛亮
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号“卧龙”先生。
他的“隆中对”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知名度高,意义重大,立就一国国策,令无数后辈神往慨叹!
他为刘琦设计避祸江夏。他智激孙权,舌战群儒,结纳同盟,意义重大。他与周瑜合力却曹。他与赵云、张飞分兵入蜀,取成都。他劝刘备进帝位。他在刘备死后统领军政大权。
他声誉无匹,死后哀荣极盛!他还制造“连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运输粮草的 “木牛流马”。
但是他未能阻止刘备的夷陵之战,连年北伐拉空了国库,是蜀汉一直喘不过气来,不算明智之举。鉴于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给他往前排一排。
5、鲁肃
江东最杰出的战略家,是大智若愚之人。他提出的:“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黄祖,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守之”“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计策,被孙权立为国策。
他看出袁术难成气候,搬家投靠周瑜。他早年就认为江东可以立国,设计脱身至江东。
他为孙权定“榻上对”,敲定立国江东与刘表、曹操鼎足,而后竟据长江以成南北对峙的国策,意义重大。他劝孙权趁刘表新亡取荆州,并亲自前往江夏打探。
他到南郡后根据具体形势临时决定与刘备结盟,带诸葛亮回江东,此举的确果断潇洒,大胆高明之极,短时间内作出的决定足以深远影响三国历史的决断,尽显鲁子敬魄力。
他力排众议力挺孙权抗曹。他助周瑜筹划方略,击退曹操。他与关羽单刀相会,和平解决荆州争端。
鲁子敬是一代大战略家,实在无愧江东第一智者称号,在全天下也是超一流人才。
6、荀彧
被曹操目之为“孤之子房”,是曹营重量级的主要谋主。
他料到颍川会多战乱,搬家冀州。他料到袁绍成不了大事,去袁投曹。他料到董卓会“以乱终”。他在张邈叛乱时保全三城。
他劝曹操暂时不要进攻吕布,先收熟麦。他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战略。他推荐荀攸、钟繇、郭嘉等大才辅佐曹操。
他为曹操提出与袁绍比较的“四胜”。他劝曹操派钟繇安抚关西马超、韩遂。他在官渡之战前,指出袁家诸将缺点;战时留守许昌,坚定曹操信念。他劝曹操出轻兵出其不意下荆州,乃降刘琮穷迫刘备。
但是他阻止曹操称魏王,最终忧郁而死或者说是自杀。
7、荀攸
年少就锋芒毕露,就显示出过人才华。
他十三岁辨出杀人犯。他谋划刺杀董卓,谋泄,饮食自若而脱身。他劝曹操缓兵以灭张绣,不可急攻。他料到进攻吕布时张绣、刘表不会偷袭后方。他劝曹操急攻吕布,不令其喘息。他设计斩颜良。他劝曹操以辎重诱敌,破斩文丑。
他劝曹操劫袁绍粮草。他劝曹操听从许攸之计。他劝曹洪收留张郃。他劝曹操先南后北,先灭二袁再灭刘表,大战略。
他前后为曹操画奇策十二,但是没有被钟繇记载下来。
他升官多次,封侯。
8、庞统
号称“凤雏”,与诸葛亮齐名。
他劝刘备取益州。他劝刘备在涪城会上杀刘璋取蜀,未被采纳。他为刘备设上中下三计,刘备取其中计而斩高沛、杨怀。
他激怒刘备而巧言化解,表现高超语言技巧。他声名高远,为鲁肃、诸葛亮所重。他一路袭取关隘,“所过皆克”。他升官两次次,封侯。他史书有传,且算无遗策。
但他最后“落凤坡”死非其所,让人扼腕叹息。
9、沮授
沮君忠烈无双,智计百出,文武全才,当属袁绍手下第一谋士。
他身为从事之时为袁绍定下总战略,升为监军、奋威将军。他劝谏袁绍不要将四州分封数子,并预言“必为祸始”。他劝袁绍暂时不要进攻曹操,劝袁绍不要任用颜良为主将。
他出发去官渡前,沮授料到此战必败从而分发家财安排后事。他渡河前劝袁绍主力屯扎延津,分兵驻扎官渡,以保全实力分兵照应。他劝袁绍跟曹操打持久战,乌巢之战前劝袁绍派兵断曹操粮草。
袁绍战败后,他最终被曹操俘获,宁死不降,曹操将其杀害,感叹不已。
10、程昱
程昱久随曹操,也属曹营的佼佼者。
他早年设计破黄巾保全家乡东阿县。他一开始就看好曹操,刘岱数征不至,曹操一召便来,眼光高明独到。他在曹操兵微将寡之时建议不要投奔袁绍,又是一项力挺曹家大业的建议。他料到公孙瓒会输给袁绍,劝刘岱不要助公孙瓒。
他在张邈叛乱时程昱主持大局,独完三城,曹操感激道:“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他劝曹操杀刘备,未被采纳;后又劝曹操不要放走刘备。他料到袁绍不会进攻自己镇守的城池,谢绝曹操的援兵。
他料到孙权不会杀刘备反会资助之。他劝曹丕在留守后方之时违制不诛降者。他自知性格过于刚戾,功成身退以全其身,可谓既知人又自知!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怎么排,都会争来很多非议!请大家各抒己见,理性讨论!
其他网友观点这题带偏了多少人啊这是?还是题主不明白“谋将”一词的含义?谋将,是指具有谋略的将领。
三国里谋将有一大堆,然而描述中的郭嘉、荀彧、贾诩、司马懿、诸葛亮等五个人里,以谋将的定义来说的话,郭嘉、贾诩、荀彧三人则排除,因为他们是谋士,谋臣。是士不是将。若按历史中荀彧曾替曹操镇守后方来看,荀彧也可以算是将,但他的主要职责是统领后方军需,而坐镇许昌及邺城的统军主将也不是荀彧,所以,荀彧也不是将,属于战略家。
什么是将得搞清楚了。将是带兵打仗的,而郭嘉、贾诩、荀彧则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这也不是抬杠,因为题目说的是“谋将”,不可否认他们谋略出众,但依题目而言,则只有诸葛亮、司马懿,这就主要说的是他们两人的事了。
而题目中又说了个“等”字,那这范围就太广了。以带有谋略的性质来说,出名的还有程昱,程昱以将的身份坐镇过濮阳,任中郎将,当然他主要被归为了谋臣。
以谋将的定义而且还很出名的人来说,周瑜、陆逊、陆抗、羊祜、杜预、邓艾、钟会、吕蒙、司马师、曹真等人。
为什么这一堆人里没有蜀国的人,以谋将的所定义而言,除了诸葛亮,还真没有。严格意义上说,法正、庞统也是属于谋士,而李严如同荀彧主要也是负责后方。东吴的鲁肃虽是大都督,但他实际上是战略家。
至于姜维,则属于将中有谋的行列。而这将中谋的人就比较多了,但出名的也就相对少一点,如黄忠、关羽、张颌、张辽、徐晃、曹仁、甘宁、郭淮、郝昭、高顺、鞠义、贺齐、王平、皇甫嵩、朱隽、张任、李典等这些人。
可能没有说张飞、赵云、马超等人有人会喷,毕竟张飞有长版坡的诱敌之计,赵云也率军取过桂阳,随诸葛亮北伐独自完整领军而回,马超更是杀得曹操割须弃袍。赵云的事迹比较少,不深谈。若真下定心思去理解将中有谋,许多人更多是悍将与猛将,与谋将相对较远,与将中谋也比较相不符。
那么题目问的是“谋将”,也提了五个人,就只剩下诸葛亮与司马懿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诸葛与司马几乎半斤八两,若按统军能力来看,司马懿要稍强,司马不仅能忍,还阴。打仗看得不就是看谁活到最后取得最终胜利吗?单以军事而言,司马懿强。至于其它什么就不争论了。
至于曹操、刘备、孙权、孙策等人,人家是主君,不是士,也不是将。
这么谬论一番,是不是会被喷呢?毕竟大家都对三国时期人物熟悉得很了嘛,各有所爱。至少本人就是都喜欢这些人物的哈。
关键其实就是对“谋将”及“将中谋”如何理解了。